3月1日晚上,西北大学魏冬教授应邀作题为《关学谱系的自我建构与基本特征》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张波教授主持。
魏冬教授首先从阐述“什么是‘关学’”这一基本概念讲起,从横向的地域空间和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了“关学”这一概念的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界定,介绍了陈俊民、张岱年、赵吉惠、赵馥洁、张岂之、刘学智、林乐昌等先后围绕关学的历史范围、概念意义、学派性质等问题进行探讨的情况。随着《关学文库》的重要整理和出版,关学的历史范围基本达成共识,即“关学的上限代表人物是张载,其下限代表人物是牛兆濂和刘古愚。其历史范围不应局限于北宋末南宋初,也不是终结于明末清初”。其次,魏冬教授对“关学”进行了词源上的分析,至冯从吾作《关学编》,正式采用了“关学”一词作为地方学派的统称,“关学”开始有了自己的谱系建构,且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学编体也就此流行开来。
最后,魏冬教授结合上述关学概念和关学谱系建构的讲解,指出:一是“关学”之“关”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陕西关中,而是随着明清关学的历史发展和地域传播,逐步在关学谱系建构者视域下呈现出来的包括今关陇、陕南、陕北在内的主体性、历史性地域观念。二是“关学”即“关中理学”,关学学者必折衷于孔子,受关中地区风土文化滋养并对关中风土教化产生影响。
哲学系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