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前
摘 要:何尊“有恭于天”与金文的“有恭于 大 命/先 王/周 邦”相 一 致,对 天(命)及 其 体 现之周王朝及其统治者的恭敬、敬慎,本质上一致,行 为 上 相 统 一。德 的 观 念 在 西 周 时 期 已 深 入人心,德治思想至迟在周初已形成并臻于成熟。周代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有恭于天”“恭勤大命”“为民父母”,即对天(命)及其体现之周王朝及其统治者敬慎不懈,“敬(慎)德”与“敬 事”相统一(“惠于政德”),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修身、忠君、爱 国 和 敬 天(命)的 统 一。“有 恭 于 天”的具体体现是“敬(慎)德”,其基本要求是合于德、礼,具体措施和实践是“敬事”,即“恭勤大命”“惠于政德”,以达到敬天命、秉明德、恭民本、保邦家的统 一。德 是 礼(制)之 本,礼(制)是 德 之表,相辅而相成。德是周人政治理念的浓缩和核 心,德 治 是 周 人 的 执 政 理 念 和 施 政 纲 领,是 治国安邦之国策,西周政治之根本。此系以孔子 为 代 表 的 儒 家 仁、义、礼、道、德 治 及 民 本 等 思 想理念的来源和基础。
关键词:敬(慎)德;敬事;德礼(制);施政纲领
一、何尊“有恭于天”解诂
著名的何尊[1][2]铭曰: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爯王礼祼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辥民。’乌呼! 尔有唯小子亡戠,视于公氏,有恭于 天,彻 令,敬 享 哉! 鼄 (助)王 龏德裕天,顺我不 敏。”王 咸 诰,何 锡 贝 卅 朋,用作 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有恭于天”的 “恭”字 原 篆 作 ,一 般 隶 定 为“ ”,读 作 “勲 ”[3]。 该 字 从 同、爵,即 甲 骨 文之 “ ”[4]。 西 周 铜 器 铭 文 中 类 似 辞 例 很多,如:
(1)师 克 盨[1](9.4467、4468)[5](P70-73):则 唯 乃 先祖考有 于周邦。
(2)彔 伯 簋 盖[1](8.4302): 自 乃 祖 考 有 于周邦。
(3) 卌 二 年 逨 鼎[6](P39、47)、 卌 三 年 逨鼎[6](P48-127):则 唯乃先圣祖考......有 于周邦。
(4)师 簋[1](8.4311):师 ,乃 祖 考 有 于我家。
(5)畯 簋[7](12.P176-177):哉 乃 祖 考 有 共 于先王。
(6)柞 伯 鼎[8](P68):在 乃 圣 祖 周 公 有 共 于周邦。
(7)乖 伯 簋[1]:乃 祖 克 逑 先 王,翼 自 它邦,有共于大命。
师克 的 “ ”又 见 于 逨 盘[6]“则 唯乃先圣祖考,夹召先王, 勤大命”,与逨盘辞例近同者又有:
(1)单 伯 生 钟[1]:丕 显 皇 祖 烈 考,逑 匹先王, 勤大命。
(2)毛公鼎[1]: 勤大命。
“ ”从同、爵、廾(或隶定为“ ”,不确),廾上部分,即甲骨金 文 之 “ ”,系 在 其 基 础 上 增 从 廾。彔伯 簋及卌二年、卌三年逨鼎、师 簋的“ ”从爵、廾 作,系 前 者 之 省,或 可 理 解 为 前 者 系 此 之 增繁写法。结合铭 文 辞 例,“ ”“ ”“ ”应 系 一 字之异构,在诸 铭 中 的 释 读 应 相 同。过 去 或 将 何 尊等的“ ”读作“勋”,而将逨盘的“ ”读作“闻”,将单伯 生钟、毛公鼎的“ ”读作“勋”,显误。
据畯簋、柞伯鼎、乖 伯 簋 等,诸 铭 的 “ ”“ ”“ ”皆 应 读 作 “恭”。 何 尊 “有 恭 于 天 ”与 乖 伯 簋“有共于大命”、畯 簋 “有 共 于 先 王”,师 克 盨、彔 伯簋及卌二 年、卌 三 年 逨 鼎“有 恭 于 周 邦”与 柞 伯鼎“有共于周邦”分别相对应。
《书• 尧 典》:“允 恭 克 让,光 被 四 表,格 于 上下。”孔颖达疏引郑玄笺曰:“不懈于位曰恭。”《诗·大雅·韩奕》:“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 命,夙夜匪 解,虔 共 尔 位。”郑 笺:“古 之 恭 字 或 作‘共’”。孔疏:“言 古 之 恭 字 或 作 ‘共 ’,则 为 恭 敬 之 义。”“恭”谓敬慎不懈。所谓“有恭于天/大命/先王/周邦”,即对天/大命/先王/周邦等敬慎不懈怠,是强调对天和周王朝 及 其 统 治 者 要 恭 敬、敬 慎 的 一 种心态和理念,而非过去所理解的对天/大命/先王/周邦等有功勋。若 按 旧 说 读 作 “勲”训 为 “功 勋”,有功于天,也不合情理。
“大命”即 天 命。《书 · 太 甲 上》:“天 监 厥 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孔传:“天视汤德,集王命于其身。”《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李善注:“大命,谓天命也。”因此,“有恭 于 天 ”(何 尊 ),即 “有 恭 于 大 命 ”(乖 伯簋),二 者 实 同。 秦 公 镈[1]、簋[1]“严 恭夤天命”、晋 公 盘[7]“以 严 夤 恭 天 命 ”、司马楙编镈[9]“严 恭 天 命”,等 等,皆 可 证;同时也可佐证何尊 “有 于 天”的 “ ”应 读 作 “恭”,尊铭下文“助王恭德裕天”,也可佐证。
乖伯簋“乃祖 克 逑 先 王,翼 自 它 邦,有 共 于 大命”、逨盘“则 唯 乃 先 圣 祖 考,夹 召 先 王,恭 勤 大命”、单伯 生 钟 “丕 显 皇 祖 烈 考,逑 匹 先 王,恭 勤大命”,均将“大命”与“先王”相对应,其义显明,即所谓“天命王权”“王权神授”。这在铜器铭文中有很多体现,如大盂鼎[1]“丕 显 文 王,受 天 有 大命”,师訇 簋[1]:王 若 曰:师 訇,丕 显 文 武,膺受天命”,逨 盘 “(文 王 武 王 )膺 受 天 鲁 命,敷 有 四方”,晋公 [1]、盘 “晋 公 曰:我 皇 祖 唐 公 膺受 大 命,左 右 武 王 ”,加 嬭 编 钟[10]“伯 舌 受命,帅禹之堵,有 此 南 洍”,倗 戟[11]“新 命 楚 王,膺受天命”,秦公簋、镈“秦公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幂 宅 禹 迹 (肇 有 下 国)”,秦 公 钟[1]、镈[1]“秦公 曰:我 先 祖 受 天 命,赏 宅 受 国,烈烈昭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叔夷钟[1]、镈[1]“虩 虩 成 汤,有 严 在 帝所,溥受天命, 伐 夏 司, 厥 灵 师,伊 小 臣 唯 辅,咸有 九 州,处 禹 之 堵”,等 等,无 论 是 西 周 还 是 东周,周天子还是诸侯,皆强调自己受命于天。
天命的具体体现,就是周王(在铜器铭文中经常被称作“天子”)和周邦,敬慎不懈事奉周王和周邦,就是 恭 敬 天 (命 ),因 此,“有 恭 于 天/大 命/先王/周邦”,即 对 天、大(天)命、先 王 及 周 邦 等 的 恭敬、敬 慎,在 本 质 上 是 一 致 的,在 行 为 上 也 是 统 一的。何尊“有 恭 于 天,彻 令,敬 享 哉! 助 王 龏 德 裕天”,逨盘“丕显 朕 皇 高 祖 单 公 ...... 夹 召 文 王 武 王达殷,膺受天鲁命,敷有四方,并宅厥勤疆土,用配上帝”,大 克 鼎[1]“肆 克 □ 于 皇 天, 于 上下”,秦 公 钟、镈 “秦 公 曰:我 先 祖 受 天 命,赏 宅 受国,烈 烈 昭 文 公、静 公、宪 公,不 坠 于 上,昭 合 皇天”,皆将这一关系表达得十分明确。
所谓“有恭于天/大命/先王/周邦”,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或具体 体 现 就 是 逨 盘、单 伯 生 钟 及 毛公鼎等的“恭勤大命”。《书•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 罚。”孔 传:“恭,奉 也。”又《甘 誓》:“左 不 攻 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恭”谓奉行,“恭命”犹“奉命”。所谓“恭勤大命”,即恭敬天命及其体现之周王和周邦,勤劳其政事,即勤勉事奉天子(周 王)、周 邦。 这 在 铜 器 铭 文 中 也 有很翔实地描述,如叔夷钟、镈“雩生叔夷,是辟于齐侯之所,是小心恭齐,灵力若虎,勤劳其政事,有共于桓武 灵 公 之 所”。 恭 敬 周 王 和 周 邦,勤 劳 其 政事,以 达 到 恭 谨 大 命 的 目 的,用 现 在 的 话 说,就 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做 到 忠 君、爱 国 和 敬 天 (命)的统一,简言之就是何尊的“助王龏德裕天”。
“恭”《说 文》云 “肃 也。”《书 · 洪 范》:“貌 曰 恭......恭作 肃。“《礼 记 • 曲 礼》:“是 以 君 子 恭 敬 撙节退 让 以 明 礼。”孔 疏:“恭 敬 者,何 胤 云:‘在 貌 为恭,在心为敬。’......夫貌多心少为恭,心多貌少为敬......恭敬连 言,明 是 一 也。 撙 者,趋 也。 节,法度也。言恒 趋 于 法 度。”又《乐 记》:“庄 敬 恭 顺,礼之制也。”孔疏:“外貌庄敬,谦恭谨慎,是礼之节制也。”庄敬恭顺,才符合礼制,换言之,也是礼制(周礼)对君子和臣 下 的 基 本 要 求,系 为 人 臣 者 修 身、忠君、爱 国 的 基 本 内 涵。 叔 向 父 禹 簋[1]“余小子嗣朕皇考,肇帅型先文祖,恭明德,秉威仪,用申固 奠 保 我 邦 我 家 ”,“恭 ”与 “秉 ”义 近 (善鼎[1]“唯用 绥 福 唬 前 文 人,秉 德 恭 纯”),“明德”与“威仪”相 对 应。“明 德”即 光 明 之 德,美 德。“威仪”即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记 • 中 庸》:“礼 仪 三 百,威 仪 三 千。”孔颖达疏:“威仪三 千 者,即 《仪 礼》中 行 事 之 威 仪。”所谓“恭明德”即奉行祖先的美德(上文云“余小子嗣朕皇考”),遵循礼制礼仪,即合于德、礼,其基本要求亦即上引《乐记》之“庄敬恭顺”,唯有如此,才是“礼之制也”,即符合礼制。其目的即下文之“用申固奠保我 邦 我 家”,即 稳 固 国、家。在 古 人 观 念中,家国一体,故师 簋 云 “乃 祖 考 有 恭 于 我 家”。秦公镈、簋“严 恭 夤 天 命,保 业 厥 秦,赫 事 蛮 夏,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秦 子 簋 盖[12]“有 柔 孔嘉,保 其 宫 外。 温 恭 穆 秉 德,受 命 □ 鲁,宜 其 士女”,均体现了敬天命、恭明德、保邦家三者合一的理念。何尊“助王 龏 德 裕 天”,则 系 对 这 一 思 想 简明扼要的概括和高度凝炼。
番生簋盖[1]“番生不 敢 弗 帅 型 皇 祖 考 不元 德,用 申 固 大 命,屏 王 位,虔 夙 夜,溥 求 不 潜德,用谏四方,柔远能迩”,梁其钟[1]“丕显皇祖 考,穆 穆 翼 翼,克 慎 厥 德,农 臣 先 王,得 纯 亡愍,梁 其 肈 帅 型 皇 祖 考,秉 明 德,虔 夙 夕,辟 天 子,天子肩事梁其身邦君大正”,所谓“申固大命,屏王位,虔夙 夜,溥 求 不 潜 德,用 谏 四 方,柔 远 能 迩 ”、“秉明德,虔夙夕,辟天子,天子肩事梁其身邦君大正”,皆系对“恭勤 大 命”内 涵 作 进 一 步 具 体 阐 述。麦方尊[1]“扬 天 子 休,告 亡 尤,用 恭 仪 宁 侯,孝于 邢 侯 ”,蔡 侯 申 尊[1]、盘[1]“蔡侯申 虔 恭 大 命,上 下 陟 否,擸 敬 不 易,肈 佐 天 子”,等等,讲的也都是这个意思。大克鼎“穆穆朕文祖师华父,聪粦厥心,宇静于猷,淑慎厥德,肆克恭保厥辟恭王,谏辪王家,惠于万民,柔远能迩,肆克□于 皇 天, 于 上 下,得 纯 亡 愍 ”,蔡 侯 编钟[1]、编镈[1]“余 非 敢 宁 荒,有虔不惕,佐佑楚王, 为政,天命是 ,定 均 庶邦,休有 成 庆,既 聪 于 心,诞 中 厥 德,君 子 大 夫,建我邦国,为令祗祗,不愆不忒”,将个人修养、忠君、爱国及敬天(命)几者之间的关系阐述得更具体翔实,清楚明白。宋右师延敦[13]“唯赢赢明扬天则,允恭天常,作齍(粢)餥器,天其作巿,于朕身永有庆”,所谓“作 齍(粢)餥 器”,即 用 以 祭 祀 祖 先神祇。“庆”谓“福 泽”。《易 • 坤》:“积 善 之 家,必有余 庆;积 不 善 之 家,必 有 余 殃。”又 有“赏 赐”义。《诗 • 小 雅 • 楚 茨 》:“孝 孙 有 庆。”郑 笺:“庆,赐也。”《小 雅 • 裳 裳 者 华》:“是 以 有 庆 矣。”郑 笺 谓“有庆赐之荣也”。《孟 子 • 告 子 下》:“入 其 疆,土地辟,田 野 治,养 老 尊 贤,俊 杰 在 位,则 有 庆;庆 以地。”赵岐注:“庆,赏也。”所谓“于朕身永有庆”,即于自 身 有 休 锡、福 禄、寿 考 等。敦 铭 将 天(命)、人神及个人之间的 关 系 进 行 了 高 度 概 括,更 简 明 扼要,浓缩凝炼。因 此,个 人 的 修 养 与 忠 君、爱 国 及敬天(命)是一 体 的。 明 白 了 这 一 点,对 金 文 中 大量频繁出现的“克慎厥德”“诞中厥德”“敬拥德经”“经雍明德”“敬顺天德”“肇谨经德”“虔秉不坠德”等铭辞,也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这些文辞皆系当时这种思想理念的集中体现。
令狐君 孺 子 壶[1]“令 狐 君 孺 子 作 铸尊壶,简 简 优 优,康 乐 我 家,迟 迟 康 淑,承 受 纯 德,祈无疆,至于万亿年,子之子,孙之孙,其永用之”、竞孙旟也鬲[7]“恭孝屎尝,龏持明 德,卲 事 辟王,酓 哉 不 服,永 保 之 用 享,子 孙 是 则”,礼 器 是 礼制的物化,是礼制的集中体现和表征,其在传承礼乐宣扬教化以达 到 治 国 安 邦 方 面 的 作 用 和 意 义,于此有清楚的表述。
又逨盘“雩朕 皇 亚 祖 懿 仲,匡 谏 谏 克,匍 保 厥辟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 镈(齐侯镈)[1]“鲍叔有成劳于齐邦”,二者文例和内涵一致,所谓“有成于周邦”“有 成 劳 于 齐 邦”,皆 强 调 其 对 邦 国的功劳,和 “有 恭 于 天/大 命/先 王/周 邦 ”措 辞 相类,但立意明显有别。
总之,“有 恭 于 天/大 命/先 王/周 邦”,强 调 的不仅 仅 是 功 劳,还 是 对 人 臣 的 品 格、德 行 之 要 求,与单纯注重 功 勋 是 两 个 不 同 的 概 念。按 旧 释,显然未达一间。
据字形、文例及文义,甲骨金文的“ ”系会意字,表祼祭祼飨义,与金文的“ ”“ ”系一字之异构,皆应释作“祼”。“祼”“恭”音近,西周金文中借“祼”为“恭”,或“祼”引申而有恭敬义,或与祼礼是周代礼乐 制 度 中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庄 重 典 雅 的 仪 节有关[14]。
二、金文的“德”与“政德”
“有恭于天”与“有恭于大命/先王/周邦”是一致的,即对天(命)及 其 体 现 之 周 王 朝 及 其 统 治 者要敬慎不懈。对天(命)及其体现之周王朝及其统治者 的 恭 敬、敬 慎,在 本 质 上 是 一 致 的,在 行 为 上也是统一的,其基本内涵和要求就是“恭勤大命”,即勤劳其政事,勤 勉 事 奉 天 子 (周 王)、周 邦,在 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修身、忠君、爱国和敬天(命)的统一,以“助王龏德裕天”。
“有恭于天”、“恭勤大命”,是对为人臣者品德行为之基本 要 求,也 是 周 礼 的 核 心 内 容 之 一。其基本内涵归结 到 一 点,就 是 “德”。 上 述 金 文 中 大量频繁出现的“克慎厥德”“诞中厥德”“敬拥德经”“经雍明德”“敬顺天德”“肇谨经德”“虔秉不坠德”等铭辞,无一例外,皆强调“德”,就是其明确体现。
西周铜器铭文 中 经 常 提 到 德,如 北 京 保 利 艺术 博 物 馆 藏 西 周 中 期 (恭 王 ) 的 豳 公盨[15][7]铭曰:
天命禹敷土,堕 山 浚 川;乃 畴 方 设 征,降民监 德;乃 自 作 配 享 民,成 父 母,生 我 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任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康 亡 不 懋。 孝 友 吁 明,经 齐 好祀,无愧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敏用孝神,复用祓禄,永 孚 于 宁。 豳 公 曰:“民 唯 克 用 兹德,无诲!”
铭文 从 开 始 到“作 臣”为 第 一 部 分,大 意 是 说禹受天命治水,分九州,设贡赋,设官治民,强调禹之德;“厥贵唯德,民 好 明 德,任 在 天 下”句 属 于 过渡性质,是由第一 部 分 讲 禹 之 高 德 到 讲 民 之 好 德者应如何行事的第 二 部 分 的 过 渡;从 “用 厥 邵 好”到“永孚于宁”为 第 二 部 分,讲 好 德 者 应 当 遵 循 的行为规范及其所产 生 的 结 果;从 “豳 公 曰”到 结 束是为第三部分,再次强调和告诫用德的重要性。
通篇铭文不足百字,却屡屡提到“德”,可以说是无一句离“德”,而且将其与九州、国家起源等早期中国历史的重大 事 件 相 结 合,可 见 “德”在 西 周社会和当时人的观念中的重要性之一斑。
据豳公盨铭,禹受命于天(“天命禹敷土”),作民父 母(“乃 自 作 配 享 民,成 父 母,生 我 王”),代 表天的意志(“天命”)“畴 方 设 征,降 民 监 德”。 所 谓“厥贵唯德,民好 明 德,任 在 天 下”,实 即 上 述 叔 向父禹簋“恭明德,秉 威 仪,用 申 固 奠 保 我 邦 我 家”、梁其钟“克慎厥德,农臣先王......秉明德,虔夙夕,辟天子”、秦公镈、簋“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赫事蛮夏,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蔡侯申尊、盘“蔡侯申 虔 恭 大 命,上 下 陟 否,擸 敬 不 易,肈 佐 天 子”,即遵循礼制礼仪,合于德、礼,均体现了敬天命、恭明德、保天下邦家 三 者 合 一 的 理 念,亦 系 对 “恭 勤大命”内涵的 进 一 步 具 体 阐 述。 下 文 “用 厥 邵 好,益求懿德,康 亡 不 懋。孝 友 吁 明,经 齐 好 祀,无 愧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敏用孝神,复用祓禄,永孚于宁”云云,即番生簋盖等所谓“虔夙夜,溥求不潜德”,系对其基本内涵和要求及具体做法的进一步具体阐述。所谓“孝友吁明,经齐好祀,无愧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立意实与宋右师延敦“唯赢赢明扬天则,允恭天常,作齍(粢)餥器,天其作巿”及曾伯 壶[16]“余 是 楙 是 则 ”等 相 应,“则 ”“常”义近,《尔雅·释诂》:“则,常也。”疏云:“谓常礼法也。”《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竞孙旟也鬲“恭孝屎尝...... 子 孙 是 则”等,与 之 义 近,即 使 德 行 合 于 礼制。所谓“好德”,其基本内涵即“溥求不潜德”“益求懿德”,其核心思想是对“不潜德”“懿德”“明德”“纯德”的追求。 后 来 孔 子 和 儒 家 所 谓 “好 德 如 好色”之说(详见《论语·子罕》及《卫灵公》篇),可能即本于 此。 所 谓 “敏 用 孝 神,复 用 祓 禄,永 孚 于宁”,与 曾 侯 與 编 钟[17]“大 命 之 长”、令 狐 君孺子壶“祈 无 疆,至 于 万 亿 年,子 之 子,孙 之 孙,其永用之”、宋右师延敦“于朕身永有庆”等措辞和立意相近,即永 享 休 锡、福 禄 及 寿 考。总 之,诸 铭 虽年代相差甚远,但其内涵却几无二致。铭末“豳公曰:‘民 唯 克 用 兹 德,无 诲’”,即 归 根 结 底 一 句 话,就是“克用兹德”,上述所有内容,其基本内涵落实到一点,就是“德”。盨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简言之,即以德修身、齐 家、治 国、平 天 下。 总 之,铭 文的核心要义在于“德”,“德”是礼制即周礼的核心,是其凝炼和浓缩,上述金文中大量频繁出现的“克慎厥德”“诞中厥德”“敬拥德经”“经雍明德”“敬顺天德”“肇谨经德”“虔秉不坠德”等铭辞,就是其明确体现。“德”是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之一[3],由 此 也 可 见 一 斑。 这 些 思 想 理 念,也是后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的来源和基础。
何尊“昔在尔 考 公 氏,克 逑 文 王,肆 文 王 受 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辥民。’乌呼! 尔有唯小子亡戠,视于公氏,有恭于天,彻令,敬享哉! 助王龏德裕天,顺我不敏”,实 际 上 讲 了 两 个 意 思,一 是 “尔 考 公氏”即成王的叔父 辈 逑 匹 文 王 武 王 受 (天)命 翦 灭殷商建立有周,治理民众,德配于天;二是告诫“宗小子”要以其父辈为榜样,敬天命,秉明德,勤勉事奉天子,“助王 龏 德 裕 天”。 其 立 意 与 豳 公 盨 大 同小异,主旨思想即强调“德”与豳公盨几无二致,二者所体现的思想理念显然一脉相承,由此可见,至迟在周初,德及德治思想业已形成并渐趋完善,至豳公盨时代即西周中期已臻成熟。
德是为政的基本要求,对人臣如此,对天子亦然,上述豳公 盨 云 禹 受 天 命 作 民 父 母 即 如 此。毛公鼎“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文(王)武(王)之所以能配有周,受大命,怀不廷方,皆因其有德,鼎铭将天(命)、先王、周邦及德 治 之 间 的 关 系 概 括 得 清 楚 明 白。逨盘“龢訇于政,明 于 德”,政 是 德 的 体 现,德 是 政的准则,德 与 政 是 一 体 的、统 一 的,有 德 才 有 政。钟[1]“曰 古 文 王 初 盩 和 于 政,上 帝 降 懿德大甹,敷 有 四 方,会 受 万 邦 ”、史 墙 盘[1]“曰古文王初盩 和 于 政,上 帝 降 懿 德 大 甹,敷 有 上下,会受万邦”、蔡 侯 编 钟、编 镈 “ 为 政 ...... 诞中厥德”,说 的 都 是 这 个 意 思。 铜 器 铭 文 中 常 见“ 惠 于 政 德 ” 等, 如 王 子 午鼎[1][11]“余 不 畏 不 差,惠 于 政德,惄于威仪,阑阑兽兽”、蔡侯编钟、编镈“余非敢宁荒,有 虔 不 惕,佐 佑 楚 王, 为 政,天 命 是 ,定均 庶 邦,休 有 成 庆,既 聪 于 心,诞 中 厥 德”、王 孙诰编钟[11]“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淑于威仪,温恭 遟,畏 忌 趩 趩,肃 慎 臧 御,闻 于 四 国,恭厥盟祀,永受其福”,等等,皆系这一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和表达。
三、“德”与“政德”之内涵———“慎德”、“敬德”与“敬事”
《周礼 • 地 官 • 大 司 徒》:“以 贤 制 爵,则 民 慎德。”所谓“慎 德”,即 注 重 道 德 修 养。西 周 金 文 就常见“慎 德”一 词,如 师 望 鼎[1]“慎 厥 德”、梁其钟“克慎厥德”、番生簋盖“穆穆克慎厥德”、逨盘“桓 桓 克 明 慎 厥 德 ”、大 克 鼎 “淑 慎 厥 德 ”、钟[1]“ 淑 文 祖、皇 考 克 慎 厥 德”、叔 家 父簠[1]“慎 德 不 忘 ”, 等 等。 曾 伯簠[1][18]、壶 “慎 圣 元 武 ”“慎 圣 孔武”、王孙诰 编 钟 “肃 慎 臧 御”、王 孙 遗 者 钟[1]“肃慎圣武,惠于政德”,“慎”和“圣”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东 周 金 文 中 屡 见 的 “慎”和 “圣”等说法,应同西周 金 文 及 后 世 儒 家 的 相 关 概 念 和思想理 念 皆 有 一 定 的 联 系,也 是 后 来 儒 家 “慎 ”“圣”等思想的来源之一。
班簋[1]“唯敬 德,亡 攸 违 ”,“敬 ”“慎 ”义近,“敬德”犹“慎德”。类似说法金文屡见,如大盂鼎“敬 拥 德 经”、中 山 王 鼎[1]“敬 顺 天 德 ”,等等。
“敬德”的具体体现即“敬事”,如:
(1)元年师史簋[1](8.4279-4282):敬夙夕用事。
(2)师 簋[1](8.4311):敬乃夙夜,用事。
(3)逨盘:虔夙夕敬朕尸事。
(4) 钟:夙夕虔敬、恤厥尸事。
《逸周书•谥法》:“敬事供上曰恭。”朱右曾校释:“敬事,不懈于 位。”上 揭 《书 • 尧 典》孔 颖 达 疏引郑玄笺 曰 “不 懈 于 位 曰 恭”,可 见 “敬 德”与 “敬事”在本质上是 一 致 的,在 内 涵 上 是 相 通 的,皆 系“恭”之 体 现 与 表 征。 所 谓 “敬 事 ”,实 即 “恭 勤 大命”、“勤劳其政事”,卌 三 年 逨 鼎 “雩 乃 专 政 事,毋敢不 不型”,其 义 近 同。“敬 德”与 “敬 事”合 一,实即“惠 于 政 德”,其 内 涵 相 同。 逨 钟[6](P285、291、295)“虔夙夕敬厥死事”、敬事天王钟[1](1.73-81)“敬事天王”、王孙诰编钟“敬事楚王”,“敬”“事”皆为动词,“敬事”谓恭敬 奉 事。《书 · 立 政》:“以 敬 事 上 帝,立民长伯。”其敬事的对象系天子(天王)等,与“有恭于先王”相类。
四、“为民父母”
“恭勤大命”、“惠 于 政 德”,其 目 的 是 “助 王 恭德裕天”,“用 申 固 奠 保 我 邦 我 家 ”,此 系 德 之 用。逨盘“膺受天鲁命,敷有四方,并宅厥勤疆土,用配上帝”、大克 鼎 “肆 克 □ 于 皇 天, 于 上 下 ”、秦 公钟、镈“受天命,赏宅受国......昭合皇天”,等等,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上即天(命)及其体现之周王朝及其统治者,要 “助 王 恭 德 裕 天”,与 之 相 应 者,对下即民众百姓,德治及德政的基本内涵就是“为民父母”。
豳公盨“成父母”,与 上 文 “乃 自 作 配 享 民”及下一句“生我王、作臣”皆前后相因,意即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父母”,亦即民众之王,而民众则为子女(即 《礼 记 · 内 则》之 “子 事 父母”),亦即铭文 的 “作 臣”。 类 似 的 话,亦 见 于 《尚书·洪范》:“曰 天 子 作 民 父 母,以 为 天 下 王。”《大戴礼 记 · 五 帝 德》:“宰 我 曰:‘请 问 禹。’孔 子 曰:‘......巡九州,通 九 道,陂 九 泽,度 九 山。 为 神 主,为民父母。’”细 绎 盨 铭,不 难 发 现,铭 文 反 复 强 调的所谓“德”,其 实 就 是 “王 ”(即 “君 ”)与 “臣 ”“父母”与子女(即“民”)之间的这种秩序,亦即后来为儒家所极力倡导的“君臣”“父子”之道。这大概也是所谓“为 民 之 父 母 ”的 真 正 含 义 所 在。 我 们 知道,据 文 献 讲,孔 子 很 重 视 周 礼,他 一 向 标 榜 自 己“从周”。由此可见,他的这种思想的来源,至迟应可追溯到更早的西周中期。
2016-2017 年 发 掘 的 湖 北 京 山 苏 家 垄 春 秋早中 期 曾 国 墓 地,M79 出 土 有 曾 伯 壶 等 青 铜器,簠与传世的 曾 伯 簠 形 制、纹 饰 接 近,铭 文 称谓相同,器 主 应 系 一 人,M79 的 墓 主 应 即 曾 伯 。考古发掘表明,该 地 在 春 秋 早 中 期 可 能 曾 作 为 曾都,曾 伯 应 系 一 代 曾 侯。 曾 伯 壶 共 四 件(M79、M88 各 出 土 两 件),皆 为 圆 壶,造 型 一 致、铭文完全相同,年代为春秋中期。壶铭作:
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 慎圣孔武,孔武元 屖,克 逖 淮 夷。 余 温 龏 (恭 )虘 (且 )誋(忌),余为民父母,唯延壶璋,先民之常,余是楙是则,允 显 允 异 (翼 )。 用 其 鐈 镠,唯 玄 其良,自 作 尊 壶,用 孝 用 享,于 我 皇 祖,及 我 文考,用锡害(匃)眉寿,子孙永宝。
所谓“余为民父母”,即豳公 的“成父母”,即作民之父母,类似说法出土和传世文献屡见,如春秋晚期的宋君夫人鼎[19]铭曰:
宋君 夫 人 自 作 鼎,用 般 禋 祀,其 万 年眉寿,为民父母。
上 海 博 物 馆 藏 战 国 楚 简 《民 之 父 母 》篇首曰[20]:
〔子〕夏问 于 孔 子:“《诗》曰:‘凯 悌 君 子,民之父母’,敢问何如而可谓民之父母?”孔子答曰:“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以行三 无,以 横 于 天 下。 四 方 有 败,必先知之,其〔之〕谓民之父母矣。”
类似的话,也见于今本《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闲居,子 夏 侍。 子 夏 曰:“敢 问 《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 民 之 父 母 乎,必 达 于 礼 乐之原,以致五 至,而 行 三 无,以 横 于 天 下。 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是春秋晚 期 宋 国 人,其 言 论 与 上 述 宋 君夫人鼎铭所体现的思想应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一般认为“为民父母”是 儒 家 的 思 想 内 容 之 一,从 曾伯 簠“余为 民 父 母”来 看,这 种 思 想 应 该 有 更 早的来源,而并非儒家的始创。
据曾伯 壶 铭,当 时 曾 国 显 然 是 遵 从 和 推 行后来儒家所谓“仁”“礼”等 思 想 理 念;曾 国 是 姬 周王朝在南土地区的封国,结合豳公盨铭文,曾伯壶铭所反映的这种思想显然是对西周时期德治与民本思想的继承,是 传 统 姬 周 文 化 在 南 土 地 区 传播的表征,也是后 来 以 孔 子 为 代 表 的 儒 家 思 想 的来源之一。
总之,“助 王 恭 德 裕 天”“用 申 固 奠 保 我 邦 我家”“为民父母”,系 德 治 及 德 政 的 基 本 功 用,体 现了敬天命、秉明德、恭民本、保邦家的统一,相辅而相成,上下 (天、王 ― 民 )一 体,大 小 (邦 - 家、我 )相因。
五、周代的德治思想
豳公盨铭文 所 记 大 禹 治 水 的 故 事,与《尚 书》等文献可互为印证。同样,其所传达的德治思想,至迟 在 周 初 即 距 今 3000 多 年 前 业 已 形 成 并 臻 于成熟,也有传世和出土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
综合以上对金文中有关“德”与“政德”思想的分析,可见周代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就是“有恭于天”“恭勤大命”“为民父母”,即对天(命)及其体现之周王朝及其统治者敬慎不懈,勤劳其政事,勤勉事奉天子(周王)、周邦,“敬(慎)德”与“敬事”相统一(即“惠于政德”),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修身、忠君、爱国和敬天(命)的 统 一。“有 恭 于 天”的 具 体体现是“敬(慎)德”,其 基 本 要 求 是 合 于 德、礼,具体措施 和 实 践 是 “敬 事”,即 “恭 勤 大 命”“惠 于 政德”,以 达 到 敬 天 命、秉 明 德、恭 民 本、保 邦 家 的 统一。前后一脉相承,相辅相成,逻辑井然。
班簋“彝昧天 命,故 亡,允 哉 显,唯 敬 德,亡 攸违”,“昧天命”即违天命,亦即失德,“故亡”;相反,“唯敬德”,即只有敬德,才能“亡攸违”,即无过失。
国之兴亡,在于统治者是否有德。《左传·宣公三年》载曰:
楚子伐 陆 浑 之 戎,遂 至 于 雒,观 兵 于 周疆。定 王 使 王 孙 满 劳 楚 子。 楚 子 问 鼎 之 大小、轻重焉。对 曰:“在 德 不 在 鼎。 昔 夏 之 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 魅 罔 两,莫 能 逢 之。 用 能 协 于上下,以承天 休。 桀 有 昏 德,鼎 迁 于 商,载 祀六百。商 纣 暴 虐,鼎 迁 于 周。 德 之 休 明,虽小,重也。其 奸 回 昏 乱,虽 大,轻 也。 天 祚 明德,有所厎止。 成 王 定 鼎 于 郏 鄏,卜 世 三 十,卜年七百,天 所 命 也。 周 德 虽 衰,天 命 未 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大盂鼎铭曰:
王若曰: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敷佑四方,畯正厥民,在于御 事, 酒 无 敢 舔,有 祡 烝 祀 无 敢 ,故 天翼临子,法保先王,敷有四方,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肄于酒,故丧师已,汝昧辰有大服,余唯即朕小学,汝勿 余乃辟一人,今我唯即型禀于文王正德,若文王令二三正,今余唯命 汝 盂 召 荣,敬 拥 德 经,敏 朝 夕入谏,享奔走,畏天威。王曰:而,命汝盂型乃嗣祖南 公。 王 曰:余 乃 绍 夹 尸 司 戎,敏 谏 罚讼,夙夕绍我一 人 烝 四 方 ...... 王 曰:盂,若 敬乃正,勿废朕命。
据铭文,殷之所以失天下(命),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史墙盘“曰古文王初盩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甹,敷有上下,会 受 万 邦”、逨 盘 “丕 显 朕 皇 高祖单 公,桓 桓 克 明 慎 厥 德,夹 召 文 王 武 王 达 殷,膺受天鲁命,敷有四 方,并 宅 厥 勤 疆 土”、毛 公 鼎 “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皆表明 周 人 之 所 以 得 天 下,其 根 本 原 因也是因为有德。
《尚书·微子》: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 罔 不 小 大,好 草 窃 奸 宄。 卿 士师师非度,凡 有 辜 罪,乃 罔 恒 获。 小 民 方 兴,相为敌 雠。 今 殷 其 沦 丧,若 涉 大 水,其 无 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史记·殷本纪》:
(帝纣)好酒 淫 乐,嬖 于 妇 人 ...... 以 酒 为池,县肉为林......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 重 刑 辟,有 炮 格 之 法。 以 西 伯 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 怒,杀 之,而 醢 九 侯。 鄂 侯 争 之强,辨之 疾,并 脯 鄂 侯。 西 伯 昌 闻 之,窃 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 而 献 洛 西 之 地,以 请 除 炮 格 之刑。纣乃许之,赐 弓 矢 斧 钺,使 得 征 伐,为 西伯......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
......
纣愈淫乱 不 止。 微 子 数 谏 不 听,乃 与 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乃强谏纣。纣怒......剖比干,观其心。
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居二年,闻纣昏乱暴 虐 滋 甚,杀 王 子 比 干,囚 箕 子。 太 师疵、少师强抱 其 乐 器 而 奔 周。 于 是 武 王 遍 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传世文献所表 达 的 观 点,与 上 揭 铜 器 铭 文 所见一致,也更加明确。“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殷臣“持其祭乐器奔周”,之所以如此,皆因纣失德而西伯有德,所谓“唯德附民”也。
殷商之亡 在 其 失 德,周 人 之 兴 在 其 有 德,因此,周 初 统 治 者 汲 取 经 验 教 训,极 力 强 调 德 与 德治。鼎铭下文王对盂的训诰之辞,实即对其德、行之要求。
周人以德克商 得 天 下,又 以 德 为 基 本 策 略 即所谓的“德治”实 施 统 治 治 民 治 天 下,因 而 德 治 及德政之于周人,有 很 深 远 的 历 史 背 景 和 深 厚 的 社会土壤。据出土 和 传 世 文 献,西 周 的 德 治 思 想 及德政措施,显得颇为精深纯熟,此系在实践中长期发展的结果。可以 说,德 是 周 人 和 周 礼 (制)最 核心的思想之一,是周人政治理念的浓缩和核心,德治是周人克敌制 胜 的 利 器 和 法 宝,是 治 国 安 邦 之国策,西周政治之根本。
有周 一 代,德 是 礼(制)的 核 心 思 想 和 内 涵 之一,德就是礼(制),礼(制)的主要体现和表征即系德。一言以蔽之,德是礼(制)之本,礼(制)是德之表,相辅而相成。
《论语· 八 佾》:“子 曰:‘周 监 于 二 代,郁 郁 乎文哉! 吾从周。’”何晏注:“言周文章备于二代,当从之。”邢 昺 疏:“‘周 监 于 二 代,郁 郁 乎 文 哉 ’者......言 以 今 周 代 之 礼 法 文 章,回 视 夏、商 二 代,则周代郁郁乎有 文 章 哉。‘吾 从 周’者,言 周 之 文 章备于二代,故从而行之也。”孔子云其从周(礼),其所仰慕者,实乃周之“德”也。
中山王 鼎:
天降休 命 于 朕 邦,有 厥 忠 臣 贾,克 顺 克俾,亡不率仁,敬顺天德,以左右寡人,使知社稷之 任,臣 主 之 宜,夙 夜 不 懈,以 诱 导 寡 人。今余方壮,知天若否,论其德,省其行,亡不顺道,考度唯型。
又 壶[1]:“唯德附民,唯义可长。”战国时期地处中原的中山国流行的“敬顺天德”、“唯德附民”等德治思想,以及与德密切相关的“仁”“义”“道”等思想理念,也 应 与 西 周 时 期 的 德 治 及 德 政思想一脉相承,春 秋 时 代 的 孔 子 及 儒 家 不 过 是 其间的过渡和传承的一个环节而已。
六 结 论
综上 所 述,何 尊“有 恭 于 天”与 金 文 中 常 见 的“有恭于 大 命/先 王/周 邦”相 一 致,对 天(命)及 其体现之周王朝及其统治者的恭敬、敬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行为上是统一的。
金文 中 大 量 关 于“德”的 记 载 表 明,德 的 观 念在西周时期已深 入 人 心;德 治 思 想 至 迟 在 周 初 业已形成并 臻 于 成 熟。 通 过 对 金 文 中 有 关 “德 ”与“政德”材料的分 析,可 见 周 代 德 治 思 想 的 基 本 内涵是“有恭于天”“恭 勤 大 命”“为 民 父 母”,即 对 天(命)及其体现之周王朝及其统治者敬慎不懈,“敬(慎)德”与“敬事”相统一(“惠于政德”),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修身、忠 君、爱 国 和 敬 天 (命)的 统 一。“有恭于天”的具体 体 现 是“敬 (慎)德”,其 基 本 要求是合于德、礼,具体措施和实践是“敬事”,即“恭勤大命”“惠于政德”,以达到敬天命、秉明德、恭民本、保邦家的统一。德是礼(制)之本,礼(制)是德之表,相辅而 相 成。德 是 周 人 政 治 理 念 的 浓 缩 和核心,德治是周人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纲领,是治国安邦之国策,西周政治之根本。
这些思想理念,是 后 来 以 孔 子 为 代 表 的 儒 家仁、义、礼、道、德治及民本等思想的来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4.
[2] 中 国 青 铜 器 全 集 编 辑 委 员 会.中 国 青 铜 器 全 集[M]//中国美术分 类 全 集:第 5 卷.北 京:文 物 出 版社,1996.
[3] 张 亚 初.殷 周 金 文 集 成 引 得 [M].北 京:中 华 书局,2001.
[4] 刘钊.新甲骨文编:增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 出 版社,2014.
[5] 杨晓能.美 国 圣 路 易 斯 市 私 藏 师 克 的 再 考 察 [J].考古,1994(01):70-73.
[6] 陕西省 考 古 研 究 院,宝 鸡 市 考 古 研 究 所,眉 县 文 化馆.吉金铸华章———宝 鸡 眉 县 杨 家 村 单 氏 青 铜 器 窖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7] 吴镇烽.商 周 青 铜 器 铭 文 暨 图 像 集 成 [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 朱 凤 瀚.柞 伯 鼎 与 周 公 南 征 [J].文 物,2006(05):67-73.
[9] 山 东 省 博 物 馆.山 东 金 文 集 成 [M].济 南:齐 鲁 书社,2007.
[10] 郭长江,李 晓 杨,凡 国 栋,等.嬭 加 编 钟 铭 文 的 初 步释读[J].江汉考古,2019(03):9-19.
[11] 河南省 文 物 研 究 所,河 南 省 丹 江 库 区 考 古 发 掘 队,淅川县博物馆.淅 川 下 寺 春 秋 楚 墓 [M].北 京:文 物出版社,1991.
[12] 李 学 勤.论 秦 子 簋 盖 及 其 意 义 [J].故 宫 博 物 院 院刊,2005(06):21-26.
[13] 徐 俊 英.南 阳 博 物 馆 藏 一 件 春 秋 铜 敦 [J].文 物,1991(05):88-89.
[14] 黄锦前.释甲骨金文中 一 组 “祼”字 的 异 体 [J].甲 骨文与殷商史,2023(00):248-257.
[15] 李学勤.论 公 及其重要意 义 [J].中 国 历 史 文 物,2002(06):4-12.
[16] 方 勤.湖 北 京 山 苏 家 垄 遗 址 考 古 收 获 [J].江 汉 考古,2017(06):3-9.
[17] 湖北省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随 州 市 博 物 馆.随 州 文 峰塔 M1(曾 侯 与 墓 )、M2 发 掘 简 报 [J].江 汉 考 古,2014(04):3-51.
[18] 湖北省文物考古 研 究 所.曾 国 青 铜 器 [M].北 京:文物出版社,2007.
[19] 张光裕.新见宋君夫 人 鼎 铭“为 民 父 母”与 经 典 诠 释[C]//张光裕.第四 届 国 际 中 国 古 文 字 学 研 讨 会 论文集———新世纪 的 古 文 字 学 与 经 典 诠 释.香 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2003.
[20] 马承 源.上 海 博 物 馆 藏 战 国 楚 竹 书:二 [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