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秦伦理研究 >> 正文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

2016年07月01日 10:20  点击:[]

摘要:现代科学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让人类面临了生态危机,生态伦理学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规范,笔者在寻求“保护生态”的道德理由和依据时发现,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有四个契合点:“尚和”,“顺天”,“仁爱”,“共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生态伦理思想  契合点

     当代生态伦理学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将人类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呼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该赋予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我们在试图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平衡的道德理由时发现,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契合点,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尚和”----人与自然本质上是和谐的。
     天人关系源于周文化,在先秦儒学中没有完整的论述,只有《周易》中的宇宙生化观念蕴含着哲理。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他从人与禽兽区别出发,认为人性与天相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充分觉悟、发掘、拓展人的本心,就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进而能够把握天的本质。在孟子看来,天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的共通性、统一性。人性受之于人,天是人道之原,天具有完善的本性,因而人也具有完善的本性。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有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基本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天人相类”,二是“天人相通”。董仲舒提出“天人同类”而合一(《春秋争霸·阴阳义》),认为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通,从形体、情感和规律三个方面达到合一,天人之间互相作用和谐统一。“天人相通”盛于宋明理学,它强调人与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有着天然的内在的有机联系,并把天人看作是一个可以通过伦理本源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认为在本质上,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人与自然本质上是和谐的。
二、“顺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既然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不必违背天道而行,人类需要做的是更深入地了解、洞悉天意,顺应天意即可得到美好的结果。寻天意的过程即是把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孟子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更是把生态保护视为“圣王之纲”,表明荀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相当深度,把生态保护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崇高、最神圣的价值选择。
     道家倡导的“道”是统领宇宙的普遍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自然与人、人与人、物与物之间是联系的,应保持平衡、和谐的正常状态,因此,“道”是自然之道。
道家“循道”的人文思想,体现了祟尚自然、尊重人性的精神,对于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社会生态的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三、“仁爱”----人类必须珍爱所有的生命。
     “仁爱生命”,是中华民族在殷周时期就有的道德观念。如《尚书》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道义旗帜就是商王“无道”,而“无道”一是指“害虐蒸民”,二就是“暴殄天物”。可见,早在古代,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价值。
     中国的儒学文化,一向把生命万物当作道德关怀的一般对象,把仁爱生命当作道德原则的基本内容;仁爱为怀、仁义至上不仅要推己及人,也要推己及物,不仅达之于民,而且也达之于物,从而仁爱生命,关怀万物,这才算是真正的“仁爱”,真正的“仁义”。
     这种从自我心灵、自然胸怀出发去仁爱生命万物的道德理念,首先赋予了非人之生命万物的某种道德属性,并进而诉求于人自身的内在心灵之求“善”,从而在人与生命万物之间,在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达成某种相与共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众生平等”的思想,这能让人从观念的深处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在内心深处养成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文化价值观。
四、“共生”----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与依存的。
     “万物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文理念之一。“万物相生”的理念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阴阳五行”学说为最直接的体现,并广泛地渗透、润染到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中(如政治、法律、医学、音乐、诗歌、建筑等),以及中国民众普遍的世俗生活观念中。
     在佛教的思想体系中,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中。这种“整体共生”的关系,自然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及互入的关系。
     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印证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共生”的观念,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看似无关的事物实际上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时空生态联系,并证明了生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生态系统关系的有机性与互动性,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何小英.“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教育[J].船山期刊,2004(3).
[2]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条:王健:名学思潮与秦朝制度文化创新发微 下一条:孔 毅(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重庆 401331):商鞅“更礼”论

关闭

宝鸡文理学院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