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代铭文是祖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在资料上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是无与伦比的。陕西宝鸡地区有着丰富的青铜文化遗产,运用诠释学理论,梳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周代铭文 大学生道德 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12&ZD138)阶段性成果。
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17.05.039
周代金文的学术价值和地域优势
产生于周秦时期的铭文主要是古代社会生活的表达,其中祭祀、婚姻、赏赐、贵族相见、朝觐、刑法等内容是最为重要的。这 些活动主要是贵族活动的记录,也主要围绕着军国大事和权力来源等核心问题展开,一部分则是社会生活的记录,其价值系统遵循的早期的礼仪文化,也就是贵族的社会价值选择。
周人对于商人而言,在政权更迭之际,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王国维先生曾经对于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商周之际的变革是巨大的,甚至于超过了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大解放[1]。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属于轴心时代的历程,前后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也有一定的继承,其性质是各有千秋。
面对丰富的周秦文化遗产,作为本地科研人员,我们有义务 继承和发扬。陕西宝鸡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西周王朝和秦均发展壮大于宝鸡地区,在这一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青铜器资源更是闻名于世。宝鸡是闻名中外的“青铜器之乡”,其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空前绝后的,是宝鸡地区一笔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青铜器大量发掘于宝鸡及其周边地区,为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也是有非常巨大的优势的。一般来说,青铜器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作为考古器物的青铜器、作为文 本记录载体的青铜器、作为艺术载体的青铜器和作为技术载体的青铜器。所以说,青铜器的研究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作为文本载体的青铜器则是我们本课题涉及的重点,即将铭文直接作为文本来阅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信息,为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打开一扇窗户。这里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特别是青铜器上所载的铭文是古人直接镌刻上去的,带有考古资料的性质,比起书籍而言有更加坚实的可信度,成为第一手资料,这一优势,王国维先生早年曾经论述过,就是“二重证据法”,这些基本上是学术界认可的。我们面对诸多的青铜器铭文资料,在实际上是有取舍的,在这一方面前任做了许多工作,基本上遵循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大学生美德教育之规划,我们将铭文当中包含有美德思想的内容遴选出来,把握其价值取向和思维特征。这里面有一个解释视角和论述角度的问题。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其解释学的著名著作《真理与方法》 当中,具体阐述了诠释思想,是一部经典的作品[2]。国内的洪汉鼎先生在翻译和介绍这些理论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诠释的方法 比起中国传统的解释方法更有理论深度,我们在一定材料的基 础上寻找古代材料的现代意义,找出与现代社会价值相同的部分,完成意义的现代转化,从理论上的成熟来完成对于周代铭文的现代意义。
美德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意义
王国维先生早年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地下材料与地上材料相结合会更有说服力。唐兰先生也讲过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历史 和文化[3]。这些学者都为我们进行铭文当中的思想挖掘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周代铭文研究美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课题组的思考和研究,美德思想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珍 爱生命与自然价值的天道伦理价值观、崇尚仁爱与兼爱价值的人道伦理价值观、遵循法治与正义价值的管理伦理价值观、坚守诚信与契约价值的交往伦理价值观、追求和合与包容价值的文化伦理价值观,以及视民本与人权价值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周代铭文是当时思想的载体,主要内容包括祭祀、战争、刑罚、婚姻、 馈赠和封赏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当中包含着古代认知的一些方面,我们需要找出其中积极的部分完成现代转化,我们在诠释学理论的指导下,试着做文本背后意义的解读工作。在《左传》的文公七年和襄公二十八年均有所涉及,就是“正徳”这一词条,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这些话语当中包含着满满的正能量,也是古人对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美德的一个概括。所谓正德,有公正无私的意思在里面,有法制和正义的意思在里头,不过其逻辑内涵则是贵族社会的情况,在西周社会当中主要是一种制度安排,到了春秋时期,德就主要是一种来自内心的体验,深入到人的内心,演变为一种伦理思想,孟子学说当中的人之四个善端,即四心之说。利用的是古代的说法,就是对自然界物尽其才,进行珍爱自然和顺应自然的态度。厚生,珍爱生命,厚待生命,对生活作出合理安排。这几条刚好是我们大学生美德教育的几个内容,我们必须做好现代转化工作,这些内容背后有着深刻的时 代背景,即古代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面前进行转化和重现生成的问题,这也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遵循科学的原则,梳理铭文当中包含的现代思想,为当代社会的美德建设贡献一部分力量。
这些《左传》当中包含着的思想其实是对我们课题组提出的大学生美德教育进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我们在寻找古代思想与现代思想契合的地方,在寻找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中整合的可能性,其实我们面临着深层次的冲突,在一个社会的经济生活 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寻求一种共通的知识获得思想的新生吗?显然,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预设的答案,也没 有一个预设的前提。知识的发生有自己的规律,两种思想的转换之后到底如何获得新的意义?当一种思想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后,如何面对庞大的古代思想,我们面临着现代化的焦虑和传统的深刻冲突,在追问的背后,有着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近代以来,在以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冲突的巨变面前,如何面对传统,是困扰了我们几代人的大问题,即现代化过程中,如何面对传统的问题。可能会有两种极端,全盘西化和全盘接受传统,这些问题可能比我们设想的结果更加复杂和深邃,但是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思考者,我们有义务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是我们无法绕开的,也是无法回避的。
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重建与重生
中国早期文明是一种本土生成的原生性文明,并非异域传入的,其生成机制和发展脉络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以礼仪文化为特征,带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同时又兼具强烈的伦理性倾向。 并非带有“德”的字眼就是美德,早期的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天德、制度之德和精神世界的美德。西周以来,人类开始了精神世界的自觉的过程,在制度上形成德性之美,也就具有了提升和垂范的意义。我们在寻找德的合理性因素,力求将其转化为现代的精神资源。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原发性的精神价值也许可以和现代文化进行更有序的“嫁接”,从而生发出能够焕发民族精神的具有大气魄的文化精神。这是引领一个时代的可能性因素,也是保证我们的文化的价值系统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文化寻根,从源头上搜寻文化的脉络和走向,在可能的条件下去进行文化复兴,必须要走到周秦文化当中去,走到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之源,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文化的价值和特征,为文化复兴尽绵薄之力。
我们面临着一个变动和改革的时代,经济政治的变革受到各种力量的制约,文化的继承性使得我们有可能在内核的基础上寻求文化的价值中枢,寻求人与人的和谐与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寻求人自身的和谐和潜能。在这些人类认可的价值观范畴内,取得可能性的基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在 当今人们面临着精神世界的极大的挑战,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人的欲望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人们丧失了精神家园,伦理道德大滑坡,社会问题引发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的政治问题、经济变革密切相关,我们作为人文社会工作者,在我们认知的范围之内,用我们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深度,对当代社会病作出有限的回应,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金文作为一种文本资源,研究和分析当时人们的思想,即作为思想史的价值意义,一些学者已经作了梳理,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也就是用铭文来回答当时人们的思想。在“德”思考方面,晁福林先生早期就有研究,对金文中“德”的演变进程作了梳理,从文本解释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大致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思考,前面已经有所涉及。作者写作的角度主要是文本意义演化的思考,对于德的进程是有意义的,也为我们搜寻金文提供了帮助。晁先生的研究为我们研究本课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4],对于铭文的遴选和搜索有一定价值,我们是在寻找铭文当中能够提供现代资源的资料,弄清辞源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必须进行 意义的解析。德的不同时代意义的思考为我们对金文文本的研 究提供了一定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外延与我们设想的大学生美德教育毕竟还有出入,作为天理的“德”可能带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制度的“德”就已经具备了进一步解释的可能性。至于春秋战国之际深入人心的德性思想,当然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文本著作,其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们的著作当中。铭文的组织研究可能倾向于西周的作品,其中包含的原创性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
金文思想中的德育思想,包含着心性学说的萌芽,按理说,心性学说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金文中的这些思想应该是我们当代思想家诠释的结果。连劭名先生专门撰文对此问题展开论述,对周人铭文中的德性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是围绕师才鼎和师望鼎这些青铜器展开的,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资料来论证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其中包含着仁义礼智和善的范畴,还有明心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周人思想中包含着一定的早期仁义礼智的萌芽,并且出现善的滥觞,开始具备了自我反省的能力。这些理论的说明和进一步论述仍需要进一步强化,需要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持。周代的思想发生并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应建立不同的时间序列,即在周代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思想,将思想史的研究放置到不同的时间坐标当 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历史的真相,进而去分析思想生发的意义。在周代的贵族社会中,礼仪文化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资源,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作为伦理的力量,影响力是相当强大的,也就是进入一个强大的符号系统,影响无所不在。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同的力量共同作用,使得中国文化在早期出现了伦理化的趋势,虽然说汉代才确定了儒学的官方地位,但是在此之前,教化和道德的力量在不断积聚,在周代的铭文中 也不例外。社会教化的力量也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且将青铜器作为一个载体进行研究,当然涉及许多青铜器的元素,包括造型和纹饰,也有铭文。应该说,我们的课题与这一研究是有关系的,我们只是将青铜器铭文作为文本来研究,是邹芙都先生 研究的一个部分。但是作为教化的力量的内容而言,我们有一定的一致性,邹先生总结的政治教化、道德教化、伦理教化和警示教化是非常有道理的[5]。用来教化的内容就是我们共同涉及的对象,尤其是青铜器铭文就是我们共同关注的。其内容就是《尚书皋陶谟》当中的“日严袛敬六德,亮采有邦”,也就是九德,这些是礼仪文化的核心部分,可以成为我们课题当中选为大学生美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以上对于铭文的思考,我们可以对周代的部分铭文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经过一番思考,我们通过数据库的分析,大概总结了143篇铭文,通过归纳分类,将内容具体化,尽量在为数不多的铭文中寻找能够获得现代性的资料。按照我们的理解,可大致分为保家卫国、尊崇先母、继承传统、敬畏天命、司法公正、忧患意识等几个层次,总共通过11篇铭文来对这一课题进行梳理,分别为大盂鼎、班簋、墙盘、兮甲盘、大克鼎、五年琱生 簋、朕匜、师才鼎、番生簋、静簋这些青铜器进行阐释。这些青铜 器均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但是这些青铜器有时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解释,我们在解读中往往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大学生美德教育的资料,我们通过这11篇铭文来涵盖,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意义。假以时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想和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7。
[3]唐兰:《用金文研究西周历史》,《文物》1976年第2期,第
31-44页。
[4]晁福林:《先秦德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
年第4期,第192-204页。
[5]邹芙都:《历史人类学时域下的青铜礼乐器社会教化功能述论》,《西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9期,第135-178页。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