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古公亶父的历史贡献 王 磊 

2015年04月17日 15:06  点击:[]

周人的发展历史上,有几个关键性的领袖人物,即后稷、公刘、古公亶父。他们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居功甚伟,贡献不在周文王、周武王之下。

本文想探讨的问题是,古公父作为周人的杰出领袖,他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在当今有何启迪意义?

一、文献资料

探讨这一问题的依据主要出自以下文献:

《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诗经·大雅·"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述古公父由豳迁岐、开发周原、建城奠基的功业。诗的第二段说得很明确:

古公亶父,

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

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

聿来胥宇。

《孟子·梁惠子章句下》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庄子·让王》

大王父居,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从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吾且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吕氏春秋·开春论·审为》

文字与《庄子·让王》篇基本相同,不再重复摘录。

二、儒道两家的不同解读

古公父的思想在周人中得以传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两家都非常重视这一思想资源,并作了不同的解读。孟子把古公亶父作为仁人君子的典范。古公父爱民的思想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源头,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则是对古公父爱民行为的理论概括和阐释。在古公父看来,民、君、土地三者中,民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土地是谋生的手段,不是目的。君是管理者,管理者是可以更换的。土地没有了,可以去别处重新开发;君主没有了,可以选择新的君主;只有人民才是最重要的。这正符合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古公父不愿民众为了土地、为了君主而与狄人作战,流血牺牲。原因是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土地是用来生产粮食养活人民的,不能因为争土地而让人民赴死。所以,他没有选择战争,而是选择离开狄人想要,迁徙到岐山,在那里开辟新国土,创建新家园。最终,他成功了,由于深得人心,四面八方的民众像赶集市一样奔赴岐下,周人日益强大起来。庄子和孟子不同,他从古公父的故事中看到的不是治国平天下的仁人,而是尊重个体生命的悟道者。庄子价值观与儒家相反。儒家认为家重于身,国重于家,天下重于国,由个体自身到家、国、天下,价值逐级提升。而庄子则认为个体生命重于国家,国家重于天下,治身为本,治天下为末,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古公父的行为表明,人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土地而让人民与狄人开战,抛头颅,洒热血。自己君主的地位也不重要,让百姓去做其他君主的臣民有何不可。为了维护民众的生命安全,他选择带着家人离开曾长期生活的故土,去寻找新的家园。富贵者不要因为高官厚禄而伤身,贫贱者也不要为追求物质利益而累坏了身体。君王、贵族的地位与金钱只不过是人生的手段,别看得太重。个体生命是本,名利是末,不可本末倒置,为利丧生。

三、古公亶父的贡献

古公亶父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思想家。他的贡献有两方面:第一,积德行义,凝聚人心,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可以说,古公父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伟大思想家。他提出和践行的民本思想,被周文王、周公等人继承,并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孟子的民贵君轻、墨子的兼爱利民、庄子的尊生重道,都是从民本思想衍生出来的。后世不断传承演绎的儒家民本思想和仁爱精神,源头都是古公亶父的以民为本思想。古公亶父的思想是伟大的,也是质朴的。说伟大,是因为三千年前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超群脱俗,难以企及,是当代的政治家做不到、不敢想的。那个君王或总统能为了普通民众的身家性命而放弃君王宝座,放弃国土,去异地重建家园。一种思想能历时几千年而不失去活力与魅力,仍让人推崇,引人共鸣,实属不易。说质朴,是因为三千年前人的思想没后来那么复杂,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和国土观念,也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古公亶父没有把土地和百姓看作自己的私人财产,只把自己看作一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一个管理者。他无权让百姓为自己去打仗,流血牺牲。只要百姓愿意,换个首领有何不可。另外,当时有很多荒无人烟,适宜农耕却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人类有很大的生存空间。所以古公亶父可以放弃,将它让给狄人,自己率家族成员到岐山开荒种地,建城池和住宅。事实证明这个地方比更适于生存发展,周人从这里发展壮大,最终取代殷商,一统天下。现在,世界上已没有无主的土地,每一寸土地都属于某个国家,放弃国土等于放弃生存空间。今天无论那个国家的领导做古公父那样的事都不可能,而为争土地打仗则成为常事。所以,古公父在今天无法复制。在人类童年质朴单纯的思想和行为,现在成了神话,遥不可及。伟大成为遗响,在人们的心中回荡。

四、永恒的启示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观念和思维方法也会不断变化。古公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许不被后世认可,但以人为本的思想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提醒人们不要为手段而牺牲目的,不要本末倒置。战国时期的孟子,面对滕文公的提问,已经给出了两种答案,一是学古公父,放弃土地人民,离开故土,另外寻找生存之地;二是誓死保卫先辈留下的国土,绝不放弃,那怕与敌人同归于尽,玉石俱焚。因为孟子生活的时代,九州大地已被列强瓜分干净,没有无主的土地,滕文公是无处可逃,无路可走,只能做亡国奴。近现代更是如此,小国、弱国在强敌面前,只能割地赔款,或成为殖民地,受人统治压迫。这方面,中国在近现代有过惨痛的教训。现在尽管各国在领土问题上寸土必争,互不相让,但没有那一个文明国家不讲以人为本。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了人类的和平幸福,成了所有政治家的旗帜与口号。古公父的启示是永恒的,原因有三:第一,任何国家、民族、地区的执政者本应明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是根本目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是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但不少执政者往往因为个人野心和偏见而走入误区,把人民的生命当成取得治国业绩的手段,置人民于战火或劳役之中。二战时的希特勒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即如此。所以,一切政党、政治家和有良知的人要经常反省,是否真正做到以民为本,避免把国家和民族引向为手段牺牲目的的错误通路。第二,对于个人而言,生命与健康、幸福是目的,金钱、权力、地位等只是手段。但许多人在追求名利方面走得太远,忘记了人生的根本目的,或者谋财害命、为财丧命,或者成为名缰利锁下的囚徒,上演了无数人生悲剧。因此,需要像道家解读的古公亶父那样,充分尊重个体生命,重视每个人的健康与幸福。第三,由于种种人性的弱点,人常常会被错误的思想蒙蔽,或被错误的潮流、邪恶的势力裹挟,忘记了人生的根本目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哲人、智者、先知先觉者进行启蒙解惑,帮助人从恶梦中醒悟过来。古公亶父就是古代的先知先觉者,我们需要他的启示。哲人已逝,周朝已亡,但伟大的思想是永存的。那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永远启示后代。

上一条:论周人 “尚礼重德” 的核心价值观 孔润年 下一条:孔子与周文化 黄怀信

关闭

宝鸡文理学院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