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浅论周秦儒家 “双向权利,双向义务” 伦理思想 及其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胡 曦

2017年03月06日 11:09  点击:[]

摘 要 周秦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学说的内容体系充满浓重、温柔淳朴的伦理色彩,其进步伦理思想如双向权利,双向义务等精华荟萃,对 我们当今乃至今后的伦理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周秦;儒家伦理文化;孔子

周秦一词,学术界有四种提法,一是仅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秦 朝;二是除了秦朝还把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也算上;三是指西周、东周和秦国或秦国加秦朝,四是指从西周到秦朝包括东周列国这段历史。本文是按第四种提法的这段历 史来探讨。因礼乐文化虽经夏商两代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再经西周的周公加工改造, 更达到其繁荣阶段,对后世儒学有着深远影响;但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是由孔子创立,从孔门产生的。在孔子的努力下,儒者完成了从只知谋食,不知其余到以学道、 忧道、弘道为急务的转变,成就一种全新儒行;孔子、孟子、荀子这几位极负盛名的 儒学大师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又是中国知识分子有史以来第一个英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群星争艳硕果累累,儒学一出现便扶摇直上,迅速达到光辉顶点,其所 取得的成就,后世难与媲美。

周秦儒家长期处于在野境域,其学说的内容体系充满浓重、温柔淳朴的伦理色彩。先儒以宽阔的胸怀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但这包容并非绝对不批判,而是一种包 容状态下的理性批判。汉以后很多朝代都将儒学、孔子加以神圣化抬到吓人高度,可 对儒学来说,被神圣化并非福音,它导致一严重后果,即儒学被误解为仅是一种帝王文化、专制文化,随着西洋文化的植入,帝制的覆灭,儒学失去神圣光环并被妖魔化,成为众怨之的。

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对儒学的认识开始趋向于理性化,能拨开层层迷雾,努力从历史原典中重觅周秦儒者的足迹,走出将他们神圣化与妖魔化的误区,发现他们人 性的光芒,领略他们非凡的智慧。这智慧绝非僵化的死知识,它可让人们知其然且知 其所以然,可让人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即使过了两千多年,斗转星移,社会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智慧仍没过时,若能被实施必要的现代转换,它仍焕发着青春 活力,具重大现实价值。周秦儒家伦理文化的突出特点可用圆融和谐四个字概括, 具体说来既有着多元复合性、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有着因时顺变、不断更新的特性。[3]儒家伦理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精华,对我们当今仍 有许多借鉴意义。双向权利,双向义务思想是先秦儒家伦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 体现在儒家伦理学涉及的诸多关系之中,本文拟在先秦儒学在君臣、父子和师生三个 关系中贯穿的双向权利,双向义务伦理思想,做些初步探讨。

一、君臣关系的双向权利、双向义务

周秦儒家在论述君臣关系时,极力强调双向权利、双向义务。

孔子看重正名、定位、定性,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成为反对派猛烈抨击 儒家伦理文化一重要依据。其实孔子此言,并没违反正常人性,他既要求臣和子得名实相符做份内之事,也要求君和父尽自己的职责。虽职责具体指什么,孔子在此并未 明说,但他在另一处讲到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则精炼呈现了他理想中君臣 之礼的内涵:君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都应是相互的,彼此都应把对方当成自由而有尊 严的人来看待,相互以礼相待,尊重对方的权利,履行对对方的义务。

孔子评周武以征诛暴君而得天下的音乐尽美矣,未尽善颇耐玩味,尽管在孔 子看来臣杀君哪怕君无道也还有遗憾之处,但未尽善已是极温和的批评,尽美矣又是极高赞美。赵盾间接造成拒谏滥杀的晋君的死,且不追究直接凶手,孔子既 叹手书赵盾弑君的史官是良史,又叹包容史官的赵盾是良臣。孔子去世,鲁君写下似乎充满哀情的诔文,这在普通人眼中算莫大荣誉。可孔门高徒子贡却并不买账,毫不 客气地指出鲁君在孔子生前不能珍惜委任,不能嘉纳其谏言施行其谋议,使孔子的政 治理想落空,使孔子的自身价值未尽实现,孔子已死国君才作痛惜状,有何意义?不平则鸣,率性而言,所表述的观念仍是君臣有义,君臣关系为相对关系,而非绝对服从关系,人臣不是以奴才身份受役于君的,能对君主作出适当反应。上承孔门高徒 下启孟子的子思,在国君面前的表现也不卑不亢,对自己的才行充满自信,其为仕的 志向乃思播其道,达义行仁,敢以德抗位,国君不可不给子思以如对老师般的尊 敬。孟子则比前辈们更重视君臣间的平等性,以称病不见回应齐王以称病不见怠慢自己。在论述君、臣关系时,孟子一方面表示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一方面表示 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其眼中臣之于君决非任由摆布的木偶,臣对君的态度随君对臣的态度而定而变,君不仅与臣甚至与平民皆可为友,尧尊贤而礼待舜即一例。 他大胆向齐王宣称君分别视臣如手足、犬马、土芥,臣则分别视君如腹心、国人、寇 仇,直言不讳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他坚信君主败坏仁义、残害 臣民即等于失去为君资格,可称独夫民贼,杀商纣这样的暴君算为民除害不算弑君。荀子宣扬比孟子积极热心,可他认为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道,所谓从 道不从君,并在孟子的君臣情感对应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行为上指出君臣间的对应关系,说: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是其所 以不合之故也。君对臣有影响,臣对君也有反馈。在对待暴君问题上,荀子与孟子词 异意同: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

当今虽已不存在君臣关系,但双向权利,双向义务,对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处理上下级关系是职场中最重要复杂也最棘手的一个问题。上下级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成全的关系,上级需通过下级的努力来达成他的管理目标,同时 下级也需领导的引领和提携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善于处理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乃下级能正确且有效地执行上级指示,上级能制定并落实决策的关键。单纯的行政指挥,通常还不足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激发下属的创造力,只有妥当处理其中关系, 方能形成整体合力。若领导作风不正,骄横跋扈,任意妄为,看待下属似犬马土芥,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下属也心灰意懒,人浮于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蝇头小利则斤斤计较,同事间、部门间沟通不畅,今天你挤兑我,明天我挤兑你,不能强化团队 协作,不能促进良性竞争,如此集体还有何战斗力可言?

领导干部应尽量学会谦和大气,谦和大气是人脉的资源,给下属以亲和力、感染力,应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思想有深度,言行有风度,人生有高度,应把对下属的 真诚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以发自内心地尊重下属的人格为前提,寓关怀、尊重于 要求监督之中,能张能弛,该严处严,该宽处宽,重大体,赦小过,在此基础上全面加强管理;应对有足够能力胜任工作的下属既合理授权,又有效调控,因领导干部不 可能也没必要事事躬亲。但领导授权下属,自己完全放手不管也非尽责任的表现,应 在用人不疑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协调和动态调控;还应掌握好激励与批评的艺术,因尊重人格的逻辑结论必然是激励有利于提高下属的职业素质,激励能鼓舞下属的士气, 激励能对领导工作产生推动效应,毋忘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及时适度、按需激 励的激励原则,而人总有不足,总会犯错,批评也不可少,与激励相辅相成,在批评过程中,从关爱入手,用事实说话,以情理服人非常重要;领导干部还应注意对下属 的关心,尽可能营造良好氛围,使每位下属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领导干部若已达到或接近上述境界,下属也理所当然该好好报答知遇之恩,以忠诚为立身之本,敬重领导,内尽其心,外尽其力,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所谓忠诚,非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愚忠,非须溜拍马、阿谀奉承的诈忠,而是遇事 敢争、有过则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赤诚,是对孔子所强调的臣事君勿欺也, 而犯之的直言敢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而当领导把黄金视为木炭时,当下属的功绩被领导视而不见,权益被领导任意侵害,尊严被领导任意践踏时,当领导本身就无道 德可谈时,下属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跳槽问题,寻觅真正的伯乐,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若必要的话还应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根据不同侵权行为、侵权内容,运用法律武器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父子关系的双向权利,双向义务

在父子关系问题上,因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对子女恩重如山,故周秦儒学大师在谈及父母子女关系时,较突出父母的权利和子女的义务。

孔子称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指出子女事父母须含五个范畴, 即居、养、病、丧、敬。曾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孝子无私乐,当以父母之忧乐为忧乐,并身体力行。孟子将孝提到最高位置,迥不同于他评价臣子事君之忠,他盛赞 舜在父亲昏暴的情况下,仍对父亲曲尽孝道。在荀子的思想中,孝也是不可忽视的一 部分。

但儒门重孝也没将孝道绝对化,没宣扬急子、申生式的愚孝。孔子主张父有过,子有义务劝其改正,不使父身陷于不义,只是要选择恰当时机,不可不分场合时间强 谏指责,他与孟子都在坚持无论父母是怎样的父母,孩子都不可对父母毫无情义的观 点的同时,也讲孝道的灵活变通:如认为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才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如认为舜娶妻不向恶父恶母请示不为不道德,子女虽不可报复不尽义务 之父母,面对不讲理的父母实施家暴时,却理所当然不耳听身受力避其锋芒。荀子更 高喊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显然也在说孝不能没一点前提、原则、约束而推向极端。在集中体现周秦儒家伦理的 《礼记》一书里,父慈、子孝、长惠、幼顺都被列为 人义,它们的相辅相成、共存共生关系,未被完全忽略不计。在经孔子修订的 《诗经》 一书里,讴歌父母养子不易持家辛劳,叹息人子欲报不能的诗篇感人尤深。孔子提倡三年之丧,尽管难免迂腐而不切实际,可他提倡的理由之一:婴儿在襁褓中,父母要 花三年时间精心呵护,三年之丧乃对三年之爱的自觉回报,却是双向权利、双向义务 理念渗透其间的体现。曾子本人除顺从父母外,也谨遵父道,其杀猪教子故事, 讲的即曾子培养儿子诚信品德,先从自身做起,绝不失信于儿子。至于父母唯其疾 之忧即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等语,语语说的是子女的孝,可又有哪一语的背后不蕴含着父母的慈?

周秦儒家文化对子伦理的规范丰富全面,对父伦理的规范也不缺失,这既有其历史局限性,又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当代社会的中国家庭,已由更多注重子孝转向更多重视父慈,爱幼有余敬老不足,这跟每家孩子的数量有很大关系。旧中国讲究多子多福,一个家庭常有许多子女,而当代中国,因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少家庭 都是一个孩子。父母的爱全部投入到这一个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娇生惯养。另外旧中 国缺少养老体系,父母衰老后,只能依靠子女生活。当代中国社会,老人们普遍有了养老保险,城里老人可领退休金,农村老人也开始有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养老体系的 变化,容易让子女觉得自己已无孝敬父母之义务,老人有政府养即可。空巢家庭大量 出现,众多子女长期离家,对父母感情渐淡漠不关心,只把自己的下一代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为争夺财产,却又干涉父母再婚。在此等情况下,有识之士指出,当代 中国的家庭也应合理吸收儒家思想的规则,注意父慈子孝的均衡发展,不能简单地由 偏重其中一方改为偏重另一方。周秦儒者所倡言的子女除应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外,还应在意父母的内心感受,在意父母情感上获得的满足,别给父母晚年生活蒙上阴影, 值得当代中国人学习。

三、师生关系的双向权利,双向义务

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周秦儒家也极力推崇权利义务的双向性。

孔子自正其身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人善教教亦多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不一而足),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广大学生。作为历 代教育家中热爱学生的楷模,孔子不仅在学行上关心学生是否进步,且在生活上也对他们关怀备至,给予家贫学生物质照顾,亲往探视生病学生,悲伤痛哭早夭学生。当 然关爱学生不等于一味迁就、纵容学生,而是菩萨心肠兼具霹雳手段,学生有错,该 批评的批评,该处罚的处罚。这威严又不同于凶猛,孔子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常在 与学生探讨问题时,鼓励学生向他提出各种观点甚至反对意见。其中率直的学生偶有过激之辞鲁莽之举,他并不因此而厌恶只是耐心加以引导;聪颖的学生触类旁通,反 过来启发他的思维,他不会由愧生忌强不知以为知,只会为师生互助教学互长感到欣 喜;不肖学生让他伤透脑筋,他愤惋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也未轻易 体罚学生。

孔子对学生的帮教关怀、勉励督促,也赢得了学生对他发自内心的敬爱。正像孟子所言: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学生或追随孔子遇险绝粮也毫无怨悔,坚定表示愿与老师共生死,共同维护失败、穷困所不能侵蚀的人 格尊严;或毅然担负起护卫老师不受暴徒侮慢的责任;或无论孔子生死都视之如父严拒以待孔子之礼师事仅形似孔子之人,表明孔子博学高品,无人可替代;或倾资助孔子周游列国,为孔子奔走解围到处扬名,凡孔子被诋毁必铿锵有力地进行辩护,哪 怕别人夸自己比孔子更优秀,也不自喜不默许,而是冷静予以纠正解释;孔子逝世, 学生们如丧考妣,以丧父之礼待之,服丧三年甚至守庐六年。这些无不反映了孔门师生间由用心沟通、真诚互动培养出的深挚情谊。

当今社会师生关系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和片面追求升学率风气的影响下,老师压力极大,总因担心完成不了上级下达的指标,就拿不到更多奖金,甚至 可能保不住铁饭碗,而使学生承受过重的学业负担,不考虑学生身心健康,无情扼杀 学生个性与爱好,所谓素质教育完全流于形式,导致不少学生丧失信心厌学逃学,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往往执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固有观念,迷信棍棒底下出高徒的古训,随便对学生加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动辄用留堂或向家长告状来威胁学生,但另一方面,现代以来师道尊严一词又遭到广泛非议,特 别是在文革和批林批孔时,被批得一无是处,流弊所及,致使众多青少年过度叛 逆,面对老师的不当教育、不当管理,以恶语甚至邪行相抗,总之师生双方都明于责人昧于责己,缺少反思怨气日深,学校里师不师生不生,老师痛苦学生也受罪。希望 广大师生都能从传统文化、儒家原典中汲取精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明白一个 巴掌拍不响,单向义务难以成立,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不应侵犯他人权利的道理, 多做自我反省,努力减少代沟,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儒家伦理文化是一种不断走向新生,不断升华境界的文化,这是由它的根所决定的。儒家伦理文化必然在后续的发展中,更彰显其辉煌与光明。儒家伦理文化中的精 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对我们当今,且在今后的伦理道德建设 中都将有着可贵、难得、取之不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 [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1-2

[2]宋志明儒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儒学的前天·昨天·今天[J]人民论坛杂志,2009, (269):21-23

[3]吴甘霖亲爱的孔子老师[M]作家出版社,2009:1-3

[4]李凌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意说起 [J] 北京日报, 2014,(2)

[5]郑国娟孔孟忠孝观记重民思想比较[J]文学界,2010:185-187

[6]小末《论语》巧谈上下级关系西安英才网,2011

[7]礼仪文化研究院儒家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当代中国社会新浪博客,2012

[8]柯巧娜浅谈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其作用英语教师网2007

上一条:“大同” 太平” 思想源流考辨 柯 昊 下一条:世界因心灵而生动

关闭

宝鸡文理学院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