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陕西历史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高叶青

2017年09月18日 17:13  点击:[]

摘要:作为历史文化大省,陕西在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程中是责无旁贷的。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重新界定什么叫精神家园,弄清楚现阶段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号召的深层次原因;吸取全国其他地区的宝贵经验,制定操作性强的计划;对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陕西历史文化”进行盘点,并挖掘其核心精神,形成“陕西各界人士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并使之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结合、相统一。

陕西历史悠久,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曾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一个重点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陕西怎样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精神家园是人类生存和安身立命的根与归宿,是国外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在文学、艺术、政治、哲学、宗教学、教育学等领域均有所涉及。

1.国外对于精神家园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即非宗教与宗教路径,并且对于精神家园的理解与文化认同、信仰多与信念相关。

非宗教路径主要是与文化相关的路径,认为精神的充溢与满足能使人们找到家园的感觉。黑格尔在其《哲学史演讲录》中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home)之感。”这里的家园其实就是精神家园,精神上的一种归属感与依恋感,思维上的一致与文化上的连贯。在《无法比拟的家:文学艺术家及俄罗斯关于文化认同的追寻》一书中作者认为,在俄国作家作品中研究“家”这个主题将会为理解俄国寻找民族与文化认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该书还分析了家园、无家可归、俄国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题,认为文学艺术家在俄国寻找“家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筑就我们的国家》一书中,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认为:民族自豪感是国家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尽管该书并没有对精神家园进行直接界定,但全书的主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在感情上有一种与自己国家休戚与共的认同,国家才能有所作为,这就是美国的精神家园——一种能展示美国道德精神,并且有着足够自尊和自豪的,寄托美国理想,能够激发国家活力,实现国家自我完善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家园的心理学、政治与文化含义》为我们理解家园提供了多途径、多文化的路径,使我们认识到精神家园更深层次的内涵。

另一种路径则是宗教的,研究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展开。有两部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一个精神家园:英国的生活和美国革新圣会》,此书内容涉及广泛,为教会历史学家和其他学者提供了详细的实践与革新的范例。《新精神家园:宗教与亚裔美国人》,是研究亚裔美国人宗教相关的问题的开山之作。

2.认识到精神、精神家园、文化认同对于个人发展以及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倡导教育尤其应当关注这些被忽略的问题。与之相关的研究则涉及普通大学教育、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等领域。《走向一个精神的课程:教育中的精神唤醒》一文指出当前教育的问题在于缺乏对学生“精神”本质的培养,作者旨在倡导通过教育来一次“精神唤醒”。《精神:精神的、道德社会的与文化的发展》一文指出:学校课程设置应该平衡与全面,还列出了一个精神发展的图表。

3.相关研究中有不少以实证与案例研究为特点,围绕精神家园、民族认同的决定因素,文化认同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文化认同作为一种机制起作用的可能性等问题展开,并试图设计相关的可行性策略和模型。相关的文章有《文化认同的构建:多元文化主义与排外》、《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的文化,文化认同与文化敏感性》等。

(二)国内研究概况

建设精神家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但是在十七大召开之前,这一议题并未被中央正式提上议程。 20071015,党的十七大召开,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文化自觉和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在这一重要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大专院校、各类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纷纷召开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从多角度进行讨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如何理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建设精神家园的讨论。 张岂之 教授在《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点理解》一文中认为:建设精神家园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弘扬中华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民族精神家园建设要有“精神”,即要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不竭的精神动力;不但要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还要关注现实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周伟洲 教授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一文中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性质、基本特点及发展规律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其建设途径等问题。另有《谈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杨恩成)、《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肖永明)等。

2.从文化学、历史学、哲学、书法、教育学等各个学科角度展开讨论的。例如《文化学的视野:黄帝信仰与中华民族》(牟钟建)、《中国史学:中华民族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瞿林东)、《春秋战国时期民族精神的建构》(佘树生、韩金科)、《秦汉政治信仰建设及启示》(张荣明)、《儒家学说的实践性格》(楼宇烈)、《论道家的生命关怀精神》(刘固盛)、《黄老之道比较与对中华民族精神之贡献》(李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书法艺术》(钟明善)、《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周远清)、《弘扬“大学之道”建设高校精神家园》(张俊相)、《文化·教育·师道——对民族精神家园建设要素的若干思考》(陆栋)、《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张晓华)等。

   3.结合具体历史遗存或地域,讨论如何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例如张锦秋的《完善黄帝陵的保护与建设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曹振明《关于终南山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等。 张岂之 教授在《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点理解》一文中指出了陕西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历史重任,并指出陕西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做好西安申报“文化遗产之都”以及系统整理文化典籍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促进作用。云南组织了首届酒歌大赛,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大赛提出要寻找准、守护好、巩固好民族文化的根。

(三)小结

以上分别简述了国内外关于精神家园建设的研究状况,国外精神家园研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外多角度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内目前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领域、外延逐渐丰富,但相对于国外而言,还是显得比较单一。我们可以尝试从多角度对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为理论研究提供经验层面的充实素材。目前,已经有人注意到这一重要问题,但大多只停留在讲话发言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更谈不上实证研究。另外,现阶段对于精神家园的研究多停留在解释含义的纯理论阶段,多数属于大而空、万能油式的论述,将精神家园的含义无限制的扩大化,成为一种泛论。

二、利用陕西历史文化建设中国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建议

陕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责任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多做贡献。但这一命题的实施还面临着不少实际的难题,下面就针对这些难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新界定什么叫精神家园,弄清楚现阶段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号召的深层次原因。存在这样一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吗?是新建还是重建?可操作性有多大?也就是说有可能建成吗?需要多久?是阶段性任务还是世纪性或长期性工程?有完成的期限吗?怎样衡量建设的成效?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纲要性问题,否则相关研究只能是在理论的原地转圈圈。在此基础上,讨论陕西的精神家园是什么,使理论研究与具体区域、领域相结合,使研究成果具有可视性、可操作性。

(二)如何结合陕西实际,为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做出贡献的问题。无疑,陕西要吸取历史和现实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宝贵经验,形成可以操作的计划。例如,民族精神家园建设怎样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主要部分。现代公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基础。作为西部教育大省,陕西拥有各级各类丰富的教育资源,应该义无反顾地挑起重担,办好教育,切实为建设精神家园做点事情。这些问题都是本命题在研究过程中必定要涉及的,不过,“陕西历史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是本命题的核心内容。要研究这一问题,首先就得理清“陕西历史文化”是什么意思?都包括哪些内容?其中哪些与建设精神家园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应该搞清楚二者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

(三)对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陕西历史文化”进行盘点,并以对这些历史文化核心精神的挖掘,形成“陕西各界人士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并使之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结合、相统一。总体而言,陕西有以下“历史文化”不得不提,如下:

1.黄帝文化。经历了五千年之久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历史记载、神话传说、文物遗迹和祭祀活动等内容所构成的黄帝文化中积淀和凝结着丰厚渊深的精神价值内涵;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自古以来,对黄帝的历史探索和历史纪念总是与弘扬这些优秀的精神价值融为一体的。黄帝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是陕西、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赞美文明创造的人文的价值、崇尚“惟仁是行”的道德价值、追求统一和谐的社会理想价值、奋力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价值是“黄帝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精神,这些精神必将激励全球华人奋发有为、保家建国。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帝陵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公认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标志之一。继续做好、不断完善黄帝陵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对弘扬中华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十三朝古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秦、汉、隋、唐几个朝代均曾在陕西建都,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精华。陕西是周、秦王朝的发源地,关注周文化的意义,发掘周文化与精神家园的建设的关,可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精神的构建、秦兵马俑与秦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与精神家园的建设的关系。针对这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提炼其富有代表性的精神价值,从而丰富陕西历史文化的内涵。

3.陕西“大遗址”建设对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义。大遗址是近年来国家根据文化遗址的特征以及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陕西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在众多的文物资源中,大遗址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多、分布广、面积大、等级高的特点。加大对陕西大遗址的保护力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保护中华历史和文化符号,就是弘扬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

总之,应着力解决上述三大方面的难题,理清理论层面,并结合陕西特有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在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提炼出陕西特色的精神价值,为建设陕西人共有精神家园设计可操性强的实现步骤;其次,再次升华凝练,使陕西历史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接轨、融合。

三、利用陕西历史文化建设中国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上述本命题拟着力解决的三大方面的难题,主要是属于理论层面的。因为只有把理论搞清楚了,思路才会清楚,努力的方向也才会更加明确。为什么我国在十七大上会提出“建设精神家园”的号召呢?这无疑是出于对现状的观察,是现实需要在理论层面的反应。因此研究一切“精神家园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弄清楚促使其产生的背后原因,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这是本命题首先要突破的理论问题。此外,还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仔细论证,例如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新建还是重建?可操作性有多大?需要多久?怎样衡量建设的成效?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纲要性问题,也是本命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陕西历史文化,择取其中与民族精神家园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本命题首先提出“建设陕西人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个理论,讨论陕西的精神家园是什么,然后扩而大之,将陕西历史文化、陕西精神家园与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就要转到具体问题即实践层面的研究之上,按照研究的步骤,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依次有这样几个:(1)清点家底。就是要摸清陕西历史文化中的精髓,然后采取分期、分类型、分领域的策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专项研究,提炼其中的精华部分。(2)建构陕西人精神家园的实施步骤。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为构建陕西人精神家园设计一种实现模式及成效检验模式。(3)在前两个基础之上,将陕西历史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为陕西在今后的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所需要做的工作进行论证,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步骤,使陕西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切实响应中央号召,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大工程,具有参与人群广泛、内容复杂、意义深远等特点,因此必将是一个长效工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全国发展的形势下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陕西历史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必将为全国其他地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为早日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增砖添瓦。

上一条:关于本学期《周秦伦理文化经典导读》慕课课程安排的通知 下一条:周秦儒道互济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 郑维铭 郑丹凌

关闭

宝鸡文理学院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