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秦伦理研究 >> 正文
 

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地方高校职评中凸显出的问题及其影响

2019年12月05日 12:48  点击:[]

杨普春   宝鸡文理学院

摘要:职称评审根本价值导向,一是建立公开公平的学术环境,二是形成正确的价值引导,建立教师本位下的高校的发展观。职评权力下放后,在缺乏民主意识和公平制度制约下,必然会加剧权力任性,成为摧垮本已脆弱的高校科研教学生态的最后一根稻草。因而,评审权不能一放了之。从根本上讲,如果不能遏制行政官僚化的干涉,高校无法回到教学和科研本位,只是变相地提高了行政权力对教师人身的影响力,是去学术化和去教学化。借鉴现代法治精神,确立职评中程序优先原则,建立职称第三方审查制度,是破局权力任性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审权;票数决定制;权力任性;生态恶化

一、职评改革不能一放了之

2017年是教育部实行高校职称评审权完全下放的第二年,包括高级职称在内的职评权力,有省一级统评完全下放到地方高校,有高校自主组织评审。反映出教育部围绕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权这一价值导向,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办学改革的决心与意志。但能否达到下放的初衷,是否实现了应有的效果,却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在民主的意识和文化尚未形成,高校行政本位化的大背景下,职评权力的匆忙下方只会加剧权力任性,进一步恶化高校生态,严重违背了国家推进职称改革的初衷。

因此,必须端正高校职称评审改革的根本价值导向,职评权力下放的根本目的不是增加高校办学自主权,而应以提高高校的民主和健康的高校生态为根本的价值导向,否则,在行政本位化强力渗透下,匆忙的权力下放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警惕票数决定制污染高校教育与教学生态

票数决定制是指教师的职评标准及任职资格的终极认定,取决于评委票数,达到一定的票数者即可获得任职资格,否则就会被淘汰。票数决定制下,高校教育和教学生态遭受着威胁,加剧了官僚本位和权力任性的污染风险。

评审权下放后,行政控制权空前增大,教师评审资格受系部评审委员会(部分高校是二级学院)和学校评审委员会双重制约,教师要顺利通过职评门槛,需要达到一定的票数条件,否则就会惨遭淘汰。如此以来,教师要想参评更高级别的职称,不仅需要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更需要积累一定的所谓的人脉资源,需要花费精力在校内搞关系,拉票数,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从事一些与教学和科研无关的工作。如此以来,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为教学负责,还要遵守行政本位下的潜规则,成为唯官和唯上主义的牺牲品。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与国家职权下放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这种错误价值导向下,大家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蜂拥而上地追逐权势,把学术场变成官场、名利场甚至战场。

教学与科研构成了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两架马车,是高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载体。无论课堂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最需要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开放的头脑和舒展的心灵,而服膺于权力的人格是扭曲分裂的,灵魂是萎顿萎缩的,这样的情怀和人格境界,又如何能够胜任现代教育和现代科研的艰巨任务?又如何能够担当其教育兴国的时代使命?杜维明在《21世纪的人文精神》报告中曾言:“大学应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它应该进行政治、社会和文化批判,帮助政府、媒体、企业和其他的社会团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所以,大学的任务也是培养关切政治,参与社会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培养专家学者而已。他们应该关切政治,参与社会,并且具有文化的敏感性。大学生不一定是社会的良知,但是至少应该成为核心价值的保卫者,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票数决定制下教师的教学乃至日常生活都围绕现有权力圈层旋转,心中所向者,惟有虚浮的名利泡沫,而真正的科学精神、学术志业、社会关怀被统统撕裂,真正的学术责任和传道热情逐渐沦丧,教学与科研成为精致利己主义的自我粉饰。

三、职评评价标准失范扭曲了国家职评权下放的根本价值导向

概括而言,地方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后,暴露出了众多的问题,严重威胁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运行。

第一,票数决定制固化了高校官本位的错误价值导向

由于参加职评的人员来源和组成,皆取决于学校领导意志,由此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掌握着职评的裁量权,在此作用机制下,职评成为高校官本位意志的运作产物,高校普通教师为顺利通过职评,唯有依附现有官僚体制,或者进入这一群体,成为现有官僚体制的组成成员,以掌握职评中的资源分配权,乃至获取更多既得权益,这种错误价值导向,与高校的社会职能格格不入,也不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职评中主观裁量因素过程,导致教师人心惶惶

票数决定制下,职评受主观因素影响巨大,涌现出人情绑架标准、院系利益平衡牺牲教师权利、官僚固化体制压制教师职评中的申诉权和相关话语权、科研异化及教学弱化等各方面的问题,最为严重的是,票数决定制催化并加剧了高校腐败现象,包括科研腐败和教师高校群体内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腐蚀着本已千疮百孔、遍体鳞伤的现有高校教育机体。

第三,职评成果认定标准失范,认定成果混乱,投机主义盛行

以科研拼实力的错误导向下,从源头上破坏了优质科研产品产出的正常规律。优质科研创新所需要的宁静心境、从容情怀被打破,高校教育科研被人为地推入进一种所谓的科研快车道中,呈现为一种学术大跃进式的高产出、低品质的学术量化的混乱状态。近年来高校学术灰色产业链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秘密,国际上一些不法利于集团利用国内迷信国际期刊的心理,形成了专门针对国内职评等需要的论文代写、代发产业链,2017年来,国际高水平期刊接连对中国客户作退稿处理的退稿潮就是实证。

学而优则仕,在地方高校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学术为行政,行政掌握有限的教学和科研资源,然后形成以行政为中心的高校利益链条,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都传,反过来也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 三 ) 多维度的互动交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一大区别就是可以实现多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用户通过应用APP、微博、微信等途径,将自己的需求、想法、建议与图书馆方面沟通,一来读者可以寻求满意的答复,使自己的诉求得到回馈,二来图书馆方面能够在与读者的交流中发现用户的真实需要,找到改革调整的方向,促进图书馆的造型升级。而广大的读者之间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加强沟通与交流,分享阅读的感悟与见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读者的素养。

( 四 ) 技术支撑与人员培训

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功能,也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熟练的技术水平,才能实现如公众号的建设与维护、后台的操作、图片视频的处理、留言的审核、兄弟馆间的网络交流等技术操作。因此,图书馆在新媒体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同步培养能熟练操作该技术的人才,使工作人员在原有工作水平的基础上,新增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向优秀的图书馆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态度,从人才上开始图书馆的转型优化。

四、结语

在大数据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图书馆经营模式已经举步维艰,而大数据本身也为图书馆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将新媒体植入图书馆,是新媒体传播领域的拓展,也是图书馆转型的新途径。各地的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转变经营的理念与模式,切合广大读者的真实需求,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才能为图书馆的生存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参考文献:

[1]李珍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

者服务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2015,

(23):158-159.

[2]胡云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6,(13):188.

[3]黄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情报探索,2016,(5):117-119.

[4]王芩.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思路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7,(9):68.

屈从于行政权力体系下,学术良知、教师良知被驱逐,劣币驱除良币,愈演愈烈。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职评办法

朝令夕改,评价准则过高,严重脱离地方高校实际发展状况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主要领导为了满足自己的政绩建设需要,不切实际的制定出过高的职评标准,也是当前高校职评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高校职评改革意义重大,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影响到我国民族复兴之大业。诚如学者所论:“学校并不只是个体升学的扶手,而是个体灵魂上升的阶梯,不是实现个人私己性欲望的工具性场域,而是促进人的公民性

生长、发育完整而健全之人性的教化性场域。”[2]职评改革应服从和服务于建设学生“高尚灵魂”之一目的,引导和促进教师成为教化学生具有“高尚灵魂”的光明使者,而不是将教学作为职评的手段。因此,继续深化高校职评改革,仍然是一个待探索的问题。笔者建议,高校职评改革首先要遵循现代法治精神,围绕程序正义这一原则深化职评改革,同时,要积极参考港台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评模式与经验,建立和完善专家评审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成果认定体制。

总之,职称评审意义重大,关于教育和教学,关乎党的宗旨和灵魂建设问题,

涉及到的问题可谓是一种公知性问题,对治之路也并不复杂,只是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拿出真正共产党员的风范,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克服精致功利主义的官僚作风,就一定能够不辜负党和国家进行职评下放的初衷,建设科学合理的职评体制,而不是将良政歪曲为恶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时代蠹虫。参考文献:

[1]杜维明.21世纪的人文精神,以大学为

例[N].钱江晚报·新教育,2007.06(01)(A15).

[2]刘铁芳,刘艳霞.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及其超越:当代教育向着公共生活的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31.

他们以明日之子这一主要节目为中心,围绕选手的日常生活推出了《明日之子侃侃看》、《明日之子8点见》以及《就这样唱》等附加节目,通过这些节目向受众更多地展现台前幕后的故事,充分挖掘和开发选手和节目本身的宣传价值。爱奇艺所推出的《偶像练习生》节目也在主节目播出之后推出了一系列衍生节目,如《偶像有新番》节目,此节目通过拍摄选手们生活中的一系列互动,向观众展现选手们不同于台前的另一面。这类衍生节目很好的满足了许多观众的好奇心,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主节目。全方位多视角的宣传不仅只是制作附加节目,还包括举办巡回演唱会,拍摄节目纪录片,打造选手宿舍文化等等。这一系列的宣传策略,在帮助选手积攒人气的同时也为节目本身的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 四 ) 注重打造选手独特人设,加冕个性

偶像养成类节目突显的是选手们通过长期养成而获得的成长,节目在表现选手的成长过程中格外注重彰显其个人特色和人格魅力,通过镜头向观众传达选手们的不同人设。在腾讯视频2017年推出的音乐偶像养成类节目《明日之子》中,为九名参赛选手设置了富有个性特色的九大厂牌,通过打造各大厂牌个性文化宣传选手独特人设。选手们的专属厂牌从整体装潢到细节布置都是紧扣选手个人特色的,节目组力求从每一个方面彰显参赛选手的个性特色。《明日之子》节目还为每一位选手设置了一个除选手个人姓名以外的专属ID名称,通过专属ID的设置来彰显各位

选手身上的闪光点,与此同时选手们不同的专属ID名称也成为了观众对各位选手的记忆点。《明日之子》在开播宣言中提到,“每个人皆不同,在这里不追捧完美,只加冕个性”,这样的宣言是与现今强调个性的青年文化相接轨的。通过传播富有个性的人设,养成类节目受到了众多青年人的青睐。

三、总结

在泛娱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选秀类节目仍处于不断探索和进步的阶段,从节目设计到后期宣传都还在进一步挖掘更大的创新空间。网络时代中选秀类节目基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从“选秀”到“偶像养成”的一系列转变都带有网络时代特有的印记。

上一条:商周青铜器纹饰在现代家具装饰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研究 下一条: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契性特征及其意义发微

关闭

宝鸡文理学院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