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秦经典资料 >> 正文
 

《尚书》——上古帝王之书

2016年07月06日 01:43  点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儒家学说的经典是十三经。十三经中最早成书的是《尚书》。《尚书》是上古帝王之书,体现了夏、商、周人的尊德思想。了解儒学,必从读《尚书》始。

一、成书及可信性
• 传说仓颉造字,炎帝黄帝时已有书籍,即三坟、五典、八邱、九索、但无据可查。
• 黄帝之后,多代而到尧。尧传舜,舜传禹,禹的儿子启破环婵让制,开始家天下,建立了夏王朝。夏王朝及以前尧、舜、禹的思想,我们可以依据考古发掘的二里头文化去研究,但更多的却是依据《尚书》中的《虞夏书》。当然,《尚书》中除《虞夏书》外,还有《商书》和《周书》。
• 《尚书》正解为古代帝王之书,相传原有几千篇,孔子删为百篇。秦焚书,到汉代伏生献书,仅存二十九篇,因用汉隶写成,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孔安国得《古文尚书》,这两部尚书后来都失传。东晋时梅赜(zé)(颐)向元帝献《孔传古文尚书》58篇。后学者考证,其中28篇与《今文尚书》相同。为先秦人真作;25篇为晋人伪作,称《伪古文尚书》。
二、《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之内容
• 在28篇中,虞夏书4篇,商书5篇,周书19篇。
虞夏书4篇内容如下:
1、《尧典》
• 尧名放勋,属陶唐氏,又称唐尧。舜名重华,属有虞氏,又称虞舜。典是书名。本篇记叙尧舜事迹,以偏概全,称《尧典》。
• 分七段,分别记尧的品德,命羲和司天制历,命鲧治水,举舜,辅政,舜巡视四方,舜举禹、稷、契和皋陶分别掌管水、农等。舜巡守南方而死。
2、皋陶(gáo yáo)谟
• 皋陶是舜的司法大臣,谟就是谋。
• 分四段,内容:皋陶提出慎身、知人、安民;禹提出注重民生;奏乐舞蹈;吟诗唱和。
3、《禹贡》
• 记载禹的功绩,分三段:治理九州,治理山水,统一中国。
• (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 蜀 道 难
• 作者: 李白
•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4、《甘誓》
• 甘,地名,在有扈氏国都的南郊,即今户县。誓,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是夏启讨罚有扈氏的动员会,阐明“恭行天之罚”,讨伐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正德、利用、厚生)”的有扈氏。
从这4篇内容看,尧、舜、禹、启虽说是尊天命,但天命所指乃是保护有德的帝王,有德指有功于人民。但到了夏末,夏人迷信天命,认为天命永远地保护夏,夏的政权会永恒存在,夏桀暴虐,还将自己比作太阳,人民咒骂他,“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果然,他被商汤所推翻。
反映商人文化思想的是《商书》5篇。
1、《汤誓》
• 是商汤讨伐夏桀的战争动员会,宣称“夏氏有罪”、“天命殛之”,在尊命的外壳中仍然尊德。
2、《盘庚》
• 盘庚是商第20位君主,为了避免水患,抑制奢侈,想从奄(曲阜)迁殷(安阳),臣民反对,盘庚三次告喻臣民,凡事要以龟卜稽考天命,现在天命我们迁都,迁都就会积德于百姓,如不愿迁都,先王发现“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有了过错,上天将惩罚,你们不能长久)。尊神文化已经取得主导地位。
3、《高宗彤日》
• 高宗即殷王武丁,是盘庚之侄,殷商第23代君王。彤,即又祭。本篇是其子祖庚又祭高宗之日,忽有一只野鸟飞到鼎耳上鸣叫,祖庚视为不详而恐惧,大臣祖已趁机开导:“天监下民(上天监视下民)……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给人的年寿有长有短,并不是上天使人夭折,而是有些人自己断绝自己的性命,有些人有不好的品德,有不顺从天意的罪过)尊神文化已根深蒂固。
• 到了殷商末年,尊神文化登峰造极,认为神保佑着殷人,殷人的政权永恒存在,大凡事务,皆通过占卜决定,现出士的10余万甲骨片就是占卜的遗物。查其内容,有预测风雨的、打猎的、丧众的、战争胜负的。在尊神文化之下,帝乙和殷纣任意妄为,荒淫暴虐,周人乘机开始反抗商的统治。
4、《西伯戡(kān)黎》
• 西伯指周文王(一说武王)。戡,战胜攻取。黎:方国名,在今山西长治。西伯攻占黎国,殷纣却不予重视,仍认为“我生不有命在天?”大臣祖伊却警告他:“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
• (天意恐怕要终止我们殷商的国运了,贤人和神龟都不能觉察出吉兆,不是先王不扶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淫荡嬉戏自绝于天)。
5、《微子》
• 微子见纣王“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和大师、少师商量出路,二师劝他去国以挽救殷人。
反映周人的反商斗争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的是《周书》19篇。
1、《牧誓》:前1042年,周武王率同盟军及八个诸侯国兵进牧野与商纣七十万敌决战,战前动员,宣布纣王罪状“惟妇言是用”、“暴虐百姓”。
2、《洪范》:灭殷之后,如何治理国家,武王向箕子求教,箕子以治水鲧败禹成的故事劝诫他要遵守洪范九畴,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曰五福。总体而言就是尊遁自然规律,以德驭民。
3、《金滕》:武王灭商后的二年,得了重病,周公祭太王、王季和文王求代武王去死,祝词存于金滕。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不满而叛乱,成王起疑。周公东征胜利,成王仍不释疑,后来一次偶然天实,成王打开金滕,发现册书乃释疑心。七年后,周公归政。反映了周公的“敬宗”思想,白居易据此作诗指出实践可以验证真伪:
劝君一法决狐疑,不用占龟与竹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4、《大诰》:朝廷下发的告示称《诰》。周公摄政,管蔡与武庚叛乱,周公决计东征,占卜得吉,但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臣认为“艰大”,劝周公违背占卜,停止东征,周公发大诰说明“天明畏”、“天命不易”,毅然东征。
5、《康诰》:东征胜利之后,封康叔于卫,统治原殷民,周公发诰告诫他治理的方针,全面阐述了尊德文化的内容,包括敬天爱民、行教化、用贤人、尚德慎刑等,提出“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挂记他们的善德,宽缓徭役,丰衣足食)的治民原则。
6、《酒诰》:周公总结殷亡的教训,命令康叔在卫国戒酒,这是中国第一篇节酒令,提出了“天非虐,惟民自速辜”和“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人不要只从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看)的重要思想。
•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梓材》:也是周公告诫康叔治理殷民的诰词,因把统治比作“若作梓材(彩饰)”故名,提出“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用怿先王受命”的方针。“中国”一词最早出现。
8、《召诰》:叙营建洛邑的经过和召公对成王的汇报词,故名《召诰》。内容是说明“天命不常”,勉励成王敬德以求天之永命。王国维说:“此篇乃召公之言,而史佚书之以诰天下,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胥在于此。”
9、《洛诰》:洛邑建成,由谁居洛治理,成王和周公反复讨论,决定仍由周公居洛。记录对话纪录,成《洛诰》。对话反映出尊德精神。
10、《多士》:多士就是众士,指殷王的旧臣,顽固不化,周公迁其于成周,阐述迁移的原因,宣布政策,指明前途,作《多士》,提出了“天命不常”、“惟德是辅”的思想,劝导殷顽民顺从天命。
11、《无逸》:无逸即不可沉迷于逸乐。成王归政后,周公引用夏、商兴亡的历史,劝告他“知稼穑之艰难”、“闻小人之劳”,向文王一样“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zé),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12、《君奭》:本篇是周公对召公爽的答辞。东征之后,国家相对安定,天命思想滋长,召公不悦,认为这样会危及国家的命运。周公赞同召公的意见,承认有天命,但天命即人心,强调事在人为。提出了两种前途论:“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指出尚贤明德就是尊天命顺民心。
13、《多方》:周公归政成王后,淮夷和奄又发动叛乱。平定叛乱之后,周公代替成王对众国训话,称《多方》。提出了“天惟时求民主”(上天于是寻求可以做人民君主的人)的思想,勉励多国听从天命,和睦相处。
14、《立政》:是周公晚年告诫成王建立官制的诰词,诰词中分析夏商两代设官的得失在于是否任用贤人,告诫成王“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贪利奸佞),其惟吉士。”
15、《费誓》:是鲁公伯禽平定讨伐淮夷、徐戎叛乱的军事动员令。
16、《顾命》:是成王临死前嘱咐大臣召公、毕公眷顾嗣主(昭王)的命令,相当于后来的遗诏遗嘱,但全文内容不限于此。第二段记录太子钊接受册命的仪式,第三段是康王接见诸侯的仪式和诰词。
17、《吕刑》:文王武王奠定了尊德文化的基础,周公构建了尊德文化的理论框架,成、康得以大治,但从昭王起,开始腐败,南征而不返;穆王继位,在位五十五年,喜爱游历,不尊“无逸”之训,诸侯不睦,政治昏乱,任意施刑。后期吕侯为相,劝告穆王制定刑法,采用中刑,穆王听从,作《吕刑》诰天下。提出了任用吉人司法、宜刑宜杀、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上下比刑、慎刑、防止五惟(官、反、内、贷、来)等原则方针。五刑:劓、刖(yùe)、椓(zhuó)、黥(qíng)、辟。
18、《文侯之命》:是东周第一代天子周平王表彰晋文侯平定戎乱扶其立位的功绩,赏赐和嘉勉的册命,已不反映西周思想。
19、《秦誓》:本篇已晚至春秋五霸时。前627年,秦穆公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袭击郑国,因弦高犒军。无功而返,回军时被晋先轸伏击于崤,全军覆亡,秦穆公迎接三帅,作自我批评,称《秦誓》。
三、《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之内容
1、《大禹谟》
记叙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
第一段记叙大禹与伯益在舜帝之前讨论政事。
第二段记叙大禹再三推辞帝位。
第三段记叙大禹征伐苗民。
     内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被宋理学家视为真传,依此排出儒家道统。阎若琚、崔东壁直指《大禹谟》为伪作,否定道统,今人看作文化整合。还有“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施德可以感动上天,远人没有不来的。盈满招损,谦虚受益)等格言。
2、《五子之歌》
帝太康失国,兄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内有“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在内迷恋女色,在外游猎翱翔,喜欢喝酒和爱听音乐,高高建筑大殿又雕饰宫墙。这些事只要有一桩,就没有人不灭亡。
又有“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指出唐尧的活动在河北。
3、《胤征》
     太康崩,弟仲康立,是为帝仲康。弟仲康时,羲和湎滛,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4、仲虺(huǐ)之诰
     成汤放桀于南巢,自渐行为赶不上古帝。左相仲虺作《诰》,说明伐桀救民涂炭,可以无渐;得民而受爱戴,可以无渐,继续施行德政,可望无渐。
     内强调“德日新,万邦为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就会怀念;志气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所以“能自得私者王,谓人莫已若者亡。”(能够求得老师的人就会为王,以为别人不及自己的人就会灭亡)。
5、《汤诰》
     成汤战胜夏桀,告诫诸侯各守常法,作《汤诰》。《史记·殷本纪》载有《汤诰》全文,与今本不同,足证本篇伪作。
6、《伊训》
     伊尹教训太甲,作《伊训》,告诫:“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上帝眷顾不常在一家,作善事的,就赐给百福;作不善的,就赐给他百殃)
7、8、9太甲上、中、下
     伊尹放置帝太甲于桐宫,又迎回,又放置,作太甲上、中、下,教训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上天造成的灾难,还可回避;自己造成的灾祸,不可逃脱”)。“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视察远方要眼明,顺从耳德要耳聪”)“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上天没有经常的亲人,能敬天的天就亲近;人民没有经常归附的君主,他们归附仁爱的君主)“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用有德的人就治,不用有德的人就乱。与治者办法相同,没有不兴盛的;与乱者办法相同,没有不灭亡的。)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惟;无安厥位,惟危。”(“如果升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如果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不要轻视人民的事务,要想到它的难处;不要苟安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险。”)“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有些话不顺你的心意,一定要从道义来考求;有些话顺从你的心意,一定要从不道义来考求。)
10、咸有一德
     伊尹年老致仕,告诫太甲,因内有咸有一德,故名,史记亦有篇,但时间不同,可能为伪作。告诫太甲:“天难谌,命縻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上天难信,天命无常。经常修德,可以保持君位;修德不能经常,九州因此就会失掉。)
11、12、13说命上、中、下
     记录傅说与武丁的讲话。
     《上》记武丁在傅险中找到傅说,命他为相。内有“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木依从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君主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
     《中》记傅说对高宗武丁的建议和他们之间的对话,提出了“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即知易行难的哲学命题,孙中山反其道提出“知难行易”。
     《下》记傅说和高宗讨论学习问题。提出“惟斆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思念终和始取法于学习,道德的增长就会不知不觉了。)
14、15、16泰誓上、中、下
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作《泰誓》。
     先泰百篇尚书,原有《泰誓》。汉初伏生二十八篇没有《泰誓》,汉武帝时,河内女子献上《泰誓》,后汉马融疑其为伪,未传下来。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有泰誓,系伪作。内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民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出自我们人民的看法。上天的所闻,出自我们人民的听闻)等观点,指责殷纣王“作奇技滛巧以悦妇人。”
17、《武成》
     周武王伐纣归来,向祖庙勤工作及诸侯百官报告伐纣武功,故名《武成》。内中讲武王公示殷纣罪状,声明他的举动“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敬承上帝的意旨,以制止乱谋。华夏各族和蛮貊的人民,无不遵从。)又记武王胜利后“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
18、旅獒
     西旅贡大犬,召公认为不可接受,因为“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戏弄人就丧德,戏弄物就丧志。自己的意志,要依靠道来安定;别人的意志,要依靠道来接受。不做无益的事来妨害有益的事,事就能成;不重视珍奇物品,百姓的用物就能充足。)
19《微子之命》
     周成王杀武庚,封微子于宋以续嗣,作《微子之命》,告诫他遵守常法以保卫王室。
20、蔡仲之命
     周公东征,杀蔡叔,封蔡仲为蔡国之君,成王作《蔡仲之命》,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皇天无亲无疏,只辅助有德的人;民心没有常主,只是怀念仁爱之主。)
21、周官
     周成王灭准夷,返回丰邑,向群臣说明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史官记叙,写成《周官》。提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能够果敢决断,就没有后来的艰难。居高不当骄傲,享禄不当奢侈,恭和俭是美德…………)。
22、君陈
     周公去世,成王命君陈代周公治理成周,史官记录,写成《君陈》。提出“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不要倚势造作威恶,不要倚法侵害人民,要宽大而有法制,从容而又和谐。)的治理原则。
23、《毕命》
     君陈死后,康王又命毕公治成周。史官记录,称《毕命》。
24、《君牙》
     周穆王命君牙作大司徒。史官记录,称《君牙》,提出“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你自身能正,人民不敢不正;民心没有标准,只考虑你的标准)的施政原则和“思其艰以图其易”的哲理。
25、《冏命》
     周穆王命伯冏作太仆长、史官记录,称《冏命》。
四、《尚书》的思想价值
     严格地说,《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它记事起于尧,下讫秦穆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全书编排,是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因此史料价值极高。夏、商、周的历史,虽有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但主要依据仍然是《尚书》。换一句话说,赖有《尚书》,我们才知道三代的历史,离开《尚书》,三代对于我们只能是一片洪荒。
     相传《尚书》,原有三千多篇,孔子删为百篇,但留传至今的仅有五十八篇,而且真品只有二十八篇。孔子“删”的原则是“德”,凡有利于尊德的留,不利于尊德的删,所以《尚书》的中心思想是“尊德”,具体地说,有下列几点:
1、宣扬中国统一.
     特别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而且说明夏、商、西周都是统一的国家,其意义极为重大。对于凝聚华夏族、维护国家统一,都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分裂、割据,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与《尚书》关系极大。
2、宣扬尊德
     这是《尚书》的中心思想,从国家命运说,《尚书》指出夏、商、周三代,尊德而兴,败德而亡,特别详尽地说明了西周情况。从个人命运说,也同样是有德则存,无德则衰。这对后代,特别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是巨大的,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的德治思想就是进一步总结夏、商、周兴亡历史的结晶。
3、把“尊德”的内容具体化了。
     “德”的本意是“本性”、“资格”。如“水德”,就是水的性质;炎黄“成而异德”,就是不同的氏族资格。推而广之,“人德”就是人的本性。《尚书》发展其含义,变成了“有功于民”,具有了品德、功德的意思。《尚书》通过文献说明了具体含义,包括尊天、敬祖、敬宗、无逸、尚贤、慎罚、明德、行教化、作新民等九条内容。
     如尚贤,举周公接待贤人为例,要求作到“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如无逸,要求专心致志敬业成业,反对“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又如慎罚,即谨慎用刑,作到宜刑宜杀,以刑止刑;明德,即宣明品德,光明正大地施政,有政治文明的雏形。又如行教化,即对人民进行教育,特别是对亡国的殷民,行怀柔政策教育他们作新民。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人最初的思想行为观念,影响深远。

下一条: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

关闭

宝鸡文理学院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