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先秦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之特征论析 王长顺

2016年04月13日 10:38  点击:[]

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生命态度的多重 性、道德生命的至上性以及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性.

关键词先秦;儒家;生命伦理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伦理一词主要指事物的条理。如 《礼记·乐记》:凡音 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郑玄注:伦,犹类也。理,分也。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每路一州,先次推行,令一州中略成伦理。一州既成伦理,一路便 可推行。这里的伦理指管理规范。另外,伦理也指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 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贾谊 《新书·时变》:商君违礼义,弃伦理。《朱子语类》卷 七二:正家之道在于正伦理,笃恩义。《四喜记·泥金报捷》:弟先兄伦理非宜。都指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因此,本文所谓的生命伦理不同于生命伦理学中医疗保健、生命科学、医药科学和科技所涉及的伦理命题,而是指人的生命由生到死所应当遵循践行的原则和观念。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哲学中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具有着明显的特征。

一、生命态度的多重性

生命的态度乃是人们对待生命的观念。先秦儒家对待生命的态度具有多重性。首先,儒家非常重视生命。《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说明自然界静穆无言,然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乃是孕育万事万物的巨大创造。正如梁漱溟所论:这一个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地去生发。他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正基于此,先秦儒家非常重视人之。《孝经·圣治章》: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得到天地之气而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生存的意义。《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贵人贱马,说明对人生命的关注。《礼记·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作为有生命理性的人,在宇宙万物中是最为尊贵的。

其次,先秦儒家生命态度还表现为承认死亡的必然。儒家认为死亡是人生命的必然现象。《论语·雍也》记载,伯牛这个有德行的人却患上了绝症,在孔子看来这,他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 颜渊》中还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朱熹注解说:命享于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非我所能必,但当顺受而己。说明死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谓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必然不能治理好,就如同人都会死亡一样成为必然。尽管表达的是关于诚信的重要性,但也说明人的死亡乃是必然。所以,生命就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荀子·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君子敬始而惧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生命应当有完整的过程和意义。

第三,先秦儒家又主张尽力避免死亡。尽管儒家认为人生命的死亡是一种必然,但不提倡无谓死亡。《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空手搏虎,不凭借外物而过河,不计后果的无谓死亡,孔子是不赞赏的。孟子也说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孟子·尽心上》),还说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人要尽可能避免死亡。儒家还主张不要因固守礼法而伤及或贻误生命。《孟子·离娄上》: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 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不因遵而失去生命。

第四,先秦儒家也承认人自然生命之欲。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生命的基础,所以说食色性也。荀子说: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而谷禄王霸莫厚焉。(《荀子·王霸》)由此可见,嗜欲是人的本性,那么,面对这么多的嗜欲,人又该怎样面对呢?先秦儒家认为,恶需要约束,没有约束的欲望必然导致罪恶。《荀子》云: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如果对恶的嗜欲听之任之,社会必然混乱,因此要用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来制约,以致天下归于治。

总的说来,先秦儒家对待生命的态度体现为多重性。既尊生贵生,强调人生命的重要,又能坦然地面对生命结束的必然。而对待死亡,又不轻易地放弃生命。可见,先秦儒家对待生命存在的态度是多重的。另外,先秦儒家承认生命存在的本性之欲,又要求对生命之欲加以引导和制约,体现生命的社会性。这里既有对生命自然属性的认同,又有对生命社会性的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秦儒家生命态度也是多重的。

二、道德生命的至上性

从生命本质说,人的生命有别于世间的万事万物,其最为根本的区别则在于人有精神活动,因此,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有自然生命价值和精神生命价值。先秦儒家强调精神生命价值,突出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

先秦儒家生命伦理中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性,首先表现在道德生命重于自然生命。在先秦儒家看来,人的自然生命值得尊重,而道德生命更应成为生命价值的重要方面。在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发生冲突时,应选择道德生命。《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说明作为道德生命的道义比人的自然生命更加珍贵。

孔子将道德生命置于最高的地位,提出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为了仁义之,可以舍生忘死。他还认为,人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不懈追求和弘扬仁道,为之可以放弃生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尽心上》还提出: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人为了坚持道义,应该视死如归。

先秦儒家生命伦理中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性,还表现为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欲望的约束和限制。如前文所述,儒家承认生命欲望的自然属性,但是,作为欲望的自然属性需要限制和约束。因为,故枸木必将待鉹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所以,欲望应当限制。当然,这种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之欲的约束有着一定的方式和途径,那就是道德理性。《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所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既然人是有理性的生命,就应当按照理性来行事。也就是说,在人的生命中,自然生命的欲望需要道德理性制约和限制,而且人的自然生命的,有着向可能,因为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就更应当用道德理性完善人的生命,其原则是。先秦儒家把作为基本的道德标准。《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是指泛爱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要施行德于天下。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仁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完善人生命的必经之途。除了以外,道德生命制约自然生命还需要《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为人处世应当遵从,把作为行为准则。因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就是为了避免争乱。儒家就是通过来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避免社会陷入混乱状态。《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是判断事物的标准。《礼记·哀公问》借孔子之口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要,作为君子应当践行。《礼记·坊记》又云: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礼记·论礼》:夫礼所以制中也。人由外界的诱惑所产生的欲望,如不加以制约,就会发生混乱,而礼的作用,就在于限制人的欲望,减少祸乱。正如葛兆光所说:礼仪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不仅是一种制度,而且它所象征的是一种秩序,保证这一秩序得以安定的是人对于礼仪的敬畏和尊重,而对礼仪的敬畏和尊重又依托着人的道德和伦理的自觉,没有这套礼仪,个人的道德无从寄寓和表现,社会的秩序也无法得到确认和遵守。生命道德理性对自然生命之欲的制约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也是道德生命限制自然生命之欲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论语·里仁》: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要求人们做事要符合要求。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人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孟子· 离娄上》: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尚勇时是否以行事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

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又曰: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尽心上》)

只有遵从,才能达到的道德境界。《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人不应当只从私利出发,而应当坚守社会道义,才能使国家安宁。

总之,先秦儒家重视道德生命,将其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同时,以等为原则,用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进行引导、教化、约束和限制,充分体现了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

三、自然生命的超越性

先秦时期,人们承认自然生命的结束乃是一种必然,但是仍然有着对生命永恒的期待。如前文所述,先秦儒家贵生重生,却也意识到人终究难免一死,然而,道德生命的选择和践行,用精神道德生命的永恒来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因为,人以其自然属性来说,生命总会终了,走向死亡。但是,人又具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人的生命的社会属性。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生命能够在后代复活,这种复活,指的就是生命的延续性,即入世进取、奋发有为精神在后代的张扬与延续。那么,怎样才能使生命永恒呢?那就是用道德生命的践行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立德立功立言。另外,道德生命的延续与留名后世有着必然关系。《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作为君子,未能留名后世乃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他们期待的乃是生命价值的死而不朽。《论语 ·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驯,死之口,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伯夷叔齐与齐景公相比,其德行高尚,被后人称颂,这就赢得生前身后名。《孟子·离娄下》: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君子所忧虑的是能否像舜一样留名于后世而达到不朽,只有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建功立业以实现不朽,以功业、留名实现生命的永恒和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四、生命价值的提升性

从哲学层面来说,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也是人们从自身需要出发,来满足社会需求而确立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选择等。

上一条:秦代行政伦理的现代启示 ———以睡虎地秦简 《为吏之道》为中心 吴小强 下一条:策士李斯 王宏波

关闭

宝鸡文理学院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