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伦理的相关性 洪容熹

2016年12月23日 11:04  点击:[]

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混乱性来源于个人道德性的丧失,所以通过道德性的回复来强调,为了实现强调孝悌的教育。而且他还强调了为了实现内在道德性的因果造化,应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孔子的这种思想由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

孟子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是欲望与恐惧,他认为自私的欲望使人们看不到善良的本性,互相憎恶,恐惧使人们在事情面前犹豫。孟子将驱赶欲望与恐惧,不屈于诱惑,具有真正勇气的人叫做大丈夫或者大人,为了实现这个想法,继续做正确的事情,培养浩然之气。

荀子和孟子不同,主张人的本性是喜欢利益,追求快乐的,有好利的气质。他认为社会的混乱是因为人类这样的秉性,作为限制的正当理由和基准,他强调了礼的规范价值。但是荀子的礼的规范并不适用于社会上的每个人,而是具有差别待遇,并认为具有这样的特性是应该的。

和孔子和孟子以及荀子的儒学思想不同,将当时社会的无秩序和混乱从其他角度进行了探索。老子不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原因是制度的缺乏,反而将强制规范制度,进行人为化努力的国家权利本身看作是无秩序的原因,是强调依照自然理法而活的无为自然的逆说。

庄子继承了老子之后发扬了他的思想,他主张所有的事象都可以从道的观点眺望。他认为从根源性的道的观点看善恶,美丑,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庄子强调了自然与我的物我合一的境地。

关键词儒学思想;老庄思想;社会伦理;传统思想;道德性

自动化逐渐普及当今社会,伦理是人类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人类保留过去,因为过去为人们提供现代社会的伦理。人类的伦理规范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过去怎样生活才能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人类历史发展要接触了解很多的传统思想,通过自然人类可以学习到更加广泛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学会怎样才能过有意义有智慧的人生。

儒学思想和社会伦理

孔子和孟子及荀子的伦理思想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对于生活在物质主义和利己主义泛滥的时代的我们来说可以促进理想的价值观的确立。

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混乱性来源于个人道德性的丧失,所以通过道德性的回复来强调,为了实现强调孝悌的教育。而且他还强调了为了实现内在道德性的因果造化,应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孔子的这种思想由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

按照孔子思想,虽然意味着人类,但是它是指以人类为基础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而且以这些为基础,爱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心置腹的人才称。因为所谓的是指家庭邻里间自然和谐发展的朴素的伦理思想,很适用在普遍的人类关系上。孔子认为得到恢复的时候,可以克服社会的混乱性。

一方面,作为家庭邻里间血缘、地缘的纽带这一事实,如果理解错误的话,就容易沦落为带有狭隘的血缘及地缘的利己主义。但是孔子通过使用摆脱各种利己心,根据公共的正当伦理规范,的思想来消除这种可能性。如果人类内在的道德性被称为的话,那么外在的社会法则和社会制度可以被称为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礼是人类生活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秩序的准则。要成为礼,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义,义的根据是仁,因此必须遵守义和仁的合一。按照孔子的理论,仁是根,通过义的茎叶,又通过礼开花结果,孔子认为礼能让仁成为仁,所以要继续克己复礼的修养,发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爱人的精神。

孔子认为,外在社会规范的礼是以内在道德性的仁为基础而实现的时候才是正当的。即,仁和礼应该相互协调。并且外在的礼应该反映内在的道德性。就这样,孔子在恢复社会秩序中提出了仁和礼两个原理,悟到这两个原理的人叫君子,是理想型的人类。

孟子的人性论是说,人类本来是善良,坚持性善说的立场。孟子认为的人类内在的本性是,将孔子的的思想更加扩展,将仁义的思想运用到被叫做王道政治的政治思想上。

孟子认为,社会的混乱要通过人类善良的本性才能够克服,人类和社会要互相爱戴,要喜欢正确的事情,爱憎分明是一个理想化的秩序状态。和孔子一样,以共同体伦理意识为基础,意味着温暖的爱,表示较为冷淡的社会观念。孟子认为这两个都是人类内在的本性。孟子发现了人类善良的本性,并且想将其实现,然后克服现实中的无秩序和混乱。

孟子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是欲望与恐惧,他认为自私的欲望使人们看不到善良的本性,互相憎恶,恐惧使人们在事情面前犹豫。孟子将驱赶欲望与恐惧,不屈于诱惑,具有真正勇气的人叫做大丈夫或者大人,为了实现这个想法,继续做正确的事情,培养浩然之气。

孟子的性善说中的性善就是,人类固有的本质人性是善良的,那不是因为后天的经验造成的,所以性善与其说是伦理性的意义或是心理上的作用,不如说是道德上可能的根据。人生可以选择性善也可以选择行恶,但是在看人类本性的时候,人性善的趋势更加自然,这就是孟子主张人性善的根源。

性善说以四端进行很好的说明,孟子主张人都有不忍之心,具体有四种。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个心是人们出生的时候就具备的。

所以,孟子强调只要保存好本来的心,就会向着正确的方向,扩展四端。从以上看来,孟子认为性是不变的,人们都具有同样的纯洁的人性,因为和感觉性的和心理上的人欲之性区分开,是人类就会普遍接受,从古到今,都知道性是向德性。

荀子和孟子不同,主张人的本性是喜欢利益,追求快乐的,有好利的气质。他认为社会的混乱是因为人类这样的秉性,作为限制的正当理由和基准,他强调了礼的规范价值。但是荀子的礼的规范并不适用于社会上的每个人,而是具有差别待遇,并认为具有这样的特性是应该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自私的,是没有止境的。所以社会上每个人都想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那么将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欲望而互相残杀。这就是社会混乱的根源。荀子认为礼是克服无秩序和混乱的最好手段,原本礼是区别封建身份假设下的原理,但是荀子在礼上添加了新的内容,即,根据能力区别的伦理。

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和儿子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现实社会中由很多具有各种能力的个人构成,那些社会成员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收到获得不同的待遇。即,社会的财物应该根据能力的差别为原则进行分配。这样的原则放在现实的制度上就是礼。荀子认为应该按照礼的原则将富和财物进行正当分配,这样才能将社会成员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重视礼是自孔子以来儒家的传统思想。孟子强调了礼的精神上的内容,而荀子则强调礼的技能方面与形式方面,对其赋予绝对的权威,从而展开至上主义理论。

儒学到了宋代有了进一步的理论体系化,在程朱理学中世界是两个秩序原理构成的。如果这表示世界的真实面貌,气表示构成世界现实面貌的部分。但是这个理气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分开的立场,还有将说成一而二或者二而一的主张,错误的认为理气论就能代表儒学。

老子庄子思想和社会伦理

和孔子和孟子以及荀子的儒学思想不同,将当时社会的无秩序和混乱从其他角度进行了探索,这就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老子不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原因是制度的缺乏,反而将强制规范制度,进行人为化努力的国家权利本身看作是无秩序的原因,是强调依照自然理法而活的无为自然的逆说。

老子把社会混乱的原因归结为强制要求做什么其本身。就是说道德上命令或者规范要求要善行,这种国家的权利强制要求的制度性规范就是引起社会混乱的原因,因为这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人类的本性可善可恶,那不是重点,人的本性是独立与善恶的价值判断,所以判断人的善恶,并主张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危害了人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中,保持自己固有的本性自由地生活是最幸福的,到那时社会将找到真正的秩序。老子将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称之为无为自然,不刻意去做什么,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这就是老子说的理想的生活。但是那不意味着就可以随便放纵地生活。老子认为顺应自然,互相尊重生命和自由,不强求别人,他强调了朴素的共同体生活。老子认为顺应世间万物和其价值背后的真正的自然原理,这就是他所说的理想的生活.

正如以上所说,不强迫或者不苛求就是无为,自然地表露人的本性就是。正因为无为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老子的思想被称为为自然思想。无为自然思想将人类的智慧,欲求,行为,还有人类规定的世俗价值等进行反省,对这样的反省的意义展开否定伦理,无知,无欲,无为,无名等都是老子在探索上的重要观点,同时也是他的方法论。

但是,虽然无为自然强调无知和无欲,我们应该知道其中还包含着懂得无知欲求无欲等积极的主张。老子认为懂得就是病,使得智慧者不敢有所作为,所以要为无为,这样就能无所不统治。这时所说的为无为不是单纯的无为,而是积极地行无为,就是老子认为有智慧的人将会对社会有害,他主张有了智慧就会有大的谎言,所以使他们不要轻举妄动,那就是为无为

我们会觉得老子否定了道德,但是他绝对没有否定伦理性。在老子的《道德经》 中绝对没有否定道德性的句子,他批判没有真正做道德行为的人,批判虚伪粉饰的当代社会人。

老子认为躲避高处,走向低处,不取刚强,而取柔弱的人才是正直的形象。世人都认为无比有重要,老子认为现象界是由本体而产生的,强调看不见听不着的世界是给我们利用的根本。

但是,世人忘却这样的真理,不喜欢,只是追求,并且人们不喜欢弱,喜欢强。但是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的理论,就是天下最柔的水可以打破世界上最坚固的金石。如此,老子认为,与其动静,与其满不如虚,与其进不如退,与其巧不如拙,与其白不如黑,与其雄不如雌。

因为老子把重点放在脱离人为技巧,保障和培养自然的纯粹性,所以要逃脱人为的虚假,恢复本来的朴素的自然性,这才是形成真实人性和建设真实社会的契机。

如果说老子和孔子是几乎同一时代的人,那么可以说庄子和孟子是几乎同一时代的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之后发扬了他的思想,他主张所有的事象都可以从道的观点眺望。他认为从根源性的道的观点看善恶,美丑,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庄子强调了自然与我的物我合一的境地。

庄子认为,超出区别你和我,将自身与具有根源性的道合为一体,超出我们自身有限的能力,能够做到无限的绝对地位。他认为那样的境地是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最终否认了一切社会规范和制度,而且还具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因素。因为社会规范制度是最终将善与恶,你和我区分开来为前提的,并且个人的自由不可避免地会被受到制约。

如果说老子的思想重在,那么庄子的思想则是指从进一步到的逍遥世界。庄子分析人类的语言和知识的局限性,然后论述了其相对性缺陷,他认为在实践性的忘我的境界中,能够体现真实的本来的面目,认为和天地自然合为一体是他的思想真谛.

庄子的超脱说不是摆脱现实,而是摆脱偏见回到根本,从本质上体现真正的人类和社会。他所希望的人类被称为圣人、神人和至人,具有这种境界的人类否定了名和利以及自我。

否定自我是庄子思想最本质的特征,从自身角度出发来判断利害与得失,无法理解人类万物平等的法则。所以庄子认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判断厉害和得失,人类是无法理解平等的法则的。在他看来,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必然会给人带来利用他人作为手段的偏见。由此看来,无己,也就是无我的话就不会有贪生怕死之人。庄子认为生死的问题只不过是大自然气的变化。因此他们认为生死一如既往,即使梦醒了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庄子认为生死,梦及生时只是变化的一个阶段,如果按照真理接近法来说的话,否定人类相对性的感觉世界,超脱语言和知识的局限性,否定自我的主体性方能进入自然的大道。

但是,道家思想从与人类作为对立的、以自然和自由为中心的本来特性中摆脱出来,一方面运用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术,再一方面与普通百姓的民间信仰相结合使之宗教化,但是后者与道家思想相区分,被称为道教。

儒学和道教依然作为一种支配并影响我们生活的思想,是形成我们伦理意识的基础。中国传统思想作为我们人类道德的主题,使我们确认自我,修炼内心伦理性的品质和德行,实践道德行为,不仅如此,还使我们对于人类本性产生信赖,使人类自然而然地对本性和自然趋向产生兴趣。在面临着严重道德性崩溃现象的今天,考察给我们祖先的基本精神带来重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思想是意义重大的。

参考文献

营沼云龙 唐晓峰 主编,中国历史文化" (香港新华彩印出版社,2001)

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 (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韩国伦理学会 编,思想与伦理 (2000) ,中国文明 起源 (首尔,人间 ,2005)

洪容#,社会伦理 (首尔,文苑阁,1998)

洪容#,人间伦理 (首尔,三经文化社,2010)

上一条:世界因心灵而生动 下一条:张载对 《尚书》 政治伦理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张瑞元

关闭

宝鸡文理学院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